第五百一十三章 無形資產

華國電視台給《渴望》的版權開價是八百萬人民幣。

只要付了這筆錢,電影可以繼續使用《渴望》的名字,並在宣傳上和電視劇聯系起來。

這是什麽概念?

《生死抉擇》的投資不過七百萬人民幣,只為了用一下名字,有利於電影宣傳就要拿出八百萬,相當於一部電影的投資了。

華國電視台有自己的理由。

《渴望》在華國百姓心目中有著強大的影響力,價值難以估量,這是一個品牌。

或者說是無形資產,怎麽判定這個資產的價值,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

以《姍姍訪談錄》為例,這是一档優質的訪談類節目,那麽這個品牌的價值是多少?

可以從廣告商願意出多少錢給節目冠名來大致做出判斷,如果廣告商每年拿出五百萬在節目上打廣告,那這档節目的無形資產就值這個數。

這是由市場做出的決定。

華國電視台找了專業人士給《渴望》的品牌來做估價。

這些專業人士對《渴望》進行了一番評估,十年過去了,老百姓對這部劇的續集期待很高,相應的電影票房就很高。

這個期待值就是無形資產,期待值和電影票房掛鉤。

預估出電影的票房,然後按照比例抽成,這是專業人士給出的建議。

然而,電影票房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在沒有上映前誰都說不準。

比如電影拍砸了,或者演員傳出了醜聞,電影上映的時候剛好碰到了一部好萊塢大片,這些因素都能影響票房成績。

預估票房是指在正常情況下電影可能取得的成績,既不誇大,也不看低。

老百姓對《渴望》的期待值很高,在正常情況下這部電影票房會大賣,以國內電影行業國產片以往的成績判斷,這部影片的票房會在五千萬左右。

這是指用原班演員出演,沒有拍砸,沒有遇到各種亂七八糟的事情。

這只是一個基數。

專家們還會考慮好夢公司以往的業績,公司的影響力和運作能力,一個實力強勁的電影公司和一個實力弱小的電影公司推出的電影票房會存在很大差異。

好夢公司作為投資方可以給影片的票房加分。

如果再加上華影集團參與其中,那麽這部影片在院線排片上具有優勢。

綜合各種因素,專家們認為這部《渴望》的續集票房應該在八千萬上下,或者說在七千萬到九千萬這個區間內。

這只是預估,他們不保證最終的結果。

按照這個票房成績,從中抽取十分之一的話,就是八百萬。

華國電視台的某些領導原本想開九百萬的,不過看在韓三平的面子上,就按照平均值來好了,他們還覺得自己吃虧了。

為了證明沒有漫天要價,電視台把專家的評估文件分別給了華影集團和好夢公司。

林子軒認可這個評估,但事兒不能這麽算。

專家是按照所有事情都正常進行的情況做出的評估,可做任何事情都有風險。

尤其是拍攝《渴望》的續集,風險更大。

一旦續集不被觀眾認可,別說是八千萬票房,能有一千萬就不錯了。

如此一來,所有風險都在電影公司的身上。

華國電視台不認可這個觀點,他們認為自己也承擔著風險,電影拍砸了,會對《渴望》這部電視劇的聲譽造成負面影響,降低這部劇的無形資產。

說起來,這是雙方站在各自的立場上考慮問題。

華國電視台認為《渴望》就值這個價。

林子軒算過一筆賬,用八百萬買版權,加上投資和後期宣傳,這部《渴望》的續集至少要兩千五百萬才能完成。

張凱麗和李雪建都是著名演員了,片酬絕對不低。

也就是說,票房要達到七千五百萬才能收回成本。

這麽算下來,真沒什麽賺頭。

當然,好夢公司會因此提高知名度,影片會拿獎等等,那是額外的收獲。

這件事其實是一個提醒,那就是無形資產的價值。

國內的企業往往不重視這一點,沒想過經營自己的品牌,多是在替國外的公司做代工。

一個品牌,一個商標,只要經營的好,就會具有極大的價值。

林子軒想過繞開華國電視台,比如給電影起名叫《劉慧芳》,在宣傳的時候所有人都不提電視劇,只說電影。

但那麽做顯得特別別扭,就像是在掩耳盜鈴一樣。

老百姓知道,記者知道,就劇組的人裝作不知道,記者問問題,大家就打岔,顧左右而言他,那樣宣傳不出什麽效果來。

《渴望》講究的是懷舊,是情懷,如此才能打動觀眾。

聽著張凱麗和李雪建說起當年拍攝《渴望》的故事,觀眾自然而然的就陷入回憶之中,願意掏錢到影院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