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六章 鍛煉

既然選擇了林曉玲作為電影的導演,就要力挺,不能拆台,那樣會造成負面影響。

華影集團和華國電視台的代表支持於東的說法。

論起拍攝女性題材的電影,國內也有幾位頗有名氣的女導演,比如李少虹。

李少虹是和田狀狀一個年代的人。

她七八年考入京城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後分配到京城電影制片廠,拍攝過多部優秀的女性題材影片,在國際上拿了不少獎項。

如今自己出來單幹,在京城成立了一家影視公司,以拍攝電視劇為主。

有記者覺得只有像李少虹那種有生活閱歷的導演才能執導《渴望》的續集,拍出味道來。

為什麽要選擇一位年輕的導演呢?

“時代在改變,我們認為年輕導演更能理解當下年輕人的想法,能給影片注入新的元素,至於這位記者懷疑林導的執導水平,我個人建議你去看一下林導以往的電影作品再做判斷,我們既然選擇了林導,就對她有充足的信心。”於東如此說道。

於東說的沒錯。

以《回家》為例,這部電影展現了兩個年代普通家庭的生活,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

林曉玲把這兩個年代裏一家人的情感生活拍的極富感染力,還能和時代融合在一起,沒有突兀感,這就證明了她的執導能力。

雖然影片在國內的票房慘敗,卻不能否認它是一部發人深思的好電影。

能問出這個問題,說明這位記者不是跑娛樂新聞的。

經常混演藝圈的記者對林曉玲並不陌生,別看這位林導年輕,卻有拿得出手的資歷。

在電影學院上學期間,林曉玲就得到了包括鄭洞添在內的多位老師的贊揚,畢業作品拿了大獎,是學院裏的風雲人物。

電影學院九七年畢業的那一屆學生,有兩個人以導演的身份闖出了名堂。

一個是林曉玲,還有一個是賈章柯。

賈章柯憑借《小武》在國際上拿了一些獎項,受到國外電影人的關注,在國際影壇嶄露頭角,成為第六代導演的佼佼者。

不少記者還知道除了自身的努力,林曉玲在圈子裏有著深厚的背景。

好夢公司的老總林子軒是她的哥哥,她和馮小剛、葛優、姜文等人熟慣的很。

姜文拍攝《陽光燦爛的日子》,林曉玲就在劇組裏做過劇務,這就是人脈關系。

所以,混演藝圈的記者對於林曉玲執導《渴望》的續集一點都不奇怪,也不會問那些可能得罪人的問題,不值得。

可以預見,今年有關《渴望》續集的話題會一直火爆下去。

他們還想從好夢公司得到更多的獨家新聞,如果因為得罪了林曉玲被好夢公司列入黑名單,那就得不償失了。

整場發布會,林曉玲就回答了一個問題。

“林導,《渴望》這部電視劇在國內影響深遠,你覺得這部續集怎麽樣才能讓觀眾滿意?”有記者發問道。

“每一部電影都不可能讓所有觀眾滿意,總會留有遺憾,電影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林曉玲回答道,“我們有一支出色的制作團隊,有一批像張老師和李老師這樣優秀的演員,有大家的支持,我能做的就是盡量減少遺憾,為觀眾奉獻一部值得回味的影片。”

這個回答中規中矩,不張揚,符合她現在的身份。

發布會結束,記者們回去趕稿,爭取明天見報。

電視台占有優勢,在晚上的娛樂新聞上就能播出。

這個報道不光是發布會,還要整理各種資料,對《渴望》這部電視劇進行全方位的回顧,甚至是做一個專題。

接下來的幾天,媒體在回顧的同時,對《渴望》的續集做了大量的解讀。

通過發布會上透露出來的點滴消息,這部續集講的是九十年代的故事,但具體的故事內容不得而知,只能說和整個時代的發展息息相關。

除了那些演員們,年輕的導演同樣受到了關注,林曉玲過往的履歷被刊登出來。

有些讀者恍然,原來那部叫做《姐姐》的紀錄片是她拍的啊。

當年《姐姐》在社會上由於家庭教育問題引發了不小的爭議和反響。

林曉玲沒想到自己拿了大獎沒有出名,拍《渴望》的續集卻讓她被國內的百姓所熟知。

在感慨的同時,她意識到自己的責任。

項目已經啟動,資金會陸續到位,電影的籌備工作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之中。

林曉玲以往只指揮過二三十人的劇組,這次要統領上百人的制作團隊,對她來說既是一個挑戰,也是一種鍛煉。

一名導演不能光拍攝小成本電影,還要能駕馭大制作,如此才能成為大導演。

以李桉為例,剛開始拍片的時候也就是幾十人的小團隊,現在幾百人的團隊照樣玩得轉。

大家都是這麽一步步鍛煉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