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四章 包裝

《臥虎藏龍》在戛納的試映會相當成功,口碑很好。

影評人和記者原本是沖著李桉的名頭去的,看過之後非常驚訝,和他們印象中的東方武俠片截然不同。

不是李曉龍那種兇悍淩厲,也不是程龍的搞笑風格。

唯美的畫面,精彩的打鬥,淒婉的愛情,帶有濃厚的西方浪漫主義色彩。

有影評人評價這部電影就是一首美妙的愛情詩歌。

演員在竹林上的打鬥場景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老外眼中,那就是一場優美的舞蹈,他們覺得不可思議,那種鏡頭是怎麽拍出來的。

來自好萊塢的記者認為是特效的功勞,後期制作時把演員和竹林合成在一起。

否則他們很難想象怎麽讓演員在竹林頂端翩翩起舞。

這說明李桉把握住了西方觀眾的觀影心態和審美趣味。

《臥虎藏龍》是東方的武俠故事,李桉則用西方人的視角進行了講述和包裝。

在電影裏,李桉沒去講什麽門派紛爭或者各種招式。

他用愛情故事和好看的打鬥場面吸引西方觀眾,他清楚老外對什麽感興趣,講門派老外根本弄不懂。

就算不看字幕,《臥虎藏龍》也能讓西方觀眾看得下去。

這是李桉的本事。

華語電影要想走向世界,被各國的觀眾接受,需要這種改編和包裝。

不然,就像《大腕的葬禮》一樣只在國內受到歡迎,一旦走出國門就會碰壁。

《大腕的葬禮》在北美地區的票房不到九百美元,美國的電影票價大概在五美元左右,就是說只有兩百名觀眾看了電影。

可謂極其慘淡。

華語電影在好萊塢的發行模式是由小到大,由點及面。

先在一兩家電影院上映,如果單館的票房成績不錯,才會擴大上映的影院。

好萊塢的院線有嚴格的標準,票房成績差的影片會被強制下档。

院線追求的是利益,不能給他們帶來利益的電影沒有價值。

《大腕的葬禮》在美國的兩家影院上映,三天後就被下档了。

由此可見,華語電影在北美地區的遭遇,票房幾千或者上萬美元的影片很多,馮小剛刷新了華語影片在北美票房最差的紀錄。

李桉的電影在北美的票房都不錯,就在於他了解好萊塢和西方觀眾。

他拍的文藝片即便是講述東方的人際關系,也會習慣性的用西方的思維考慮問題,想一想這麽拍會不會被西方觀眾接受。

李桉在五月十七日從紐約趕往戛納,和演員匯合。

剛下飛機就是一連串的訪問,包括《時代周刊》和《新聞周刊》等眾多媒體,記者有太多的問題想問李桉。

見到這種情形,李桉就放心了。

第二天是《臥虎藏龍》面向觀眾的首映,觀眾的反應同樣熱烈,用長時間的掌聲表達了他們的喜愛之情。

隨後劇組在戛納卡爾登飯店前的海灘上舉行了慶功宴,大家的情緒都很高漲。

通過這次首映,美國的電影公司對這部電影的信心大增。

影評人和觀眾的口碑很好,說明這部華語片符合西方觀眾的口味。

好夢公司的人員把消息和圖片傳回國內,迅速的登上了國內各大媒體的娛樂版面,這是很好的宣傳素材。

五月二十日,《臥虎藏龍》在國內上映。

在好夢公司的公關下,報紙上充斥著各種溢美之詞,大多是外媒對於《臥虎藏龍》的報道,一邊倒的贊揚之聲。

一部連老外都被征服的電影還不值得花錢去看麽?

憑借著陳道明和俞飛鴻等人在國內的號召力,加上各種宣傳造勢,不管怎麽樣,先讓觀眾進電影院再說。

至於電影好不好看,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林子軒估計那些文藝片愛好者肯定喜歡,普通觀眾就難說了,他們可能忍受不了電影中演員的文藝腔調。

這和他們平常看的武俠片不是一個套路。

看慣了香港武俠片的觀眾會覺得一頭霧水,最後連男主角都死了,太扯了。

武俠片的套路是男主角一路經受磨難,最終武功大成,打敗對手,贏得美女青睞,這樣看得才夠爽快。

像《臥虎藏龍》這種一開始無敵,最後死掉的反套路實在讓人難以接受。

就算是原著小說的讀者恐怕都會覺得毀三觀。

作為小說的作者,林子軒參加了國內的宣傳活動,電影的宣傳上映同樣為小說帶來一撥銷售熱潮。

有的電視台甚至把《臥虎藏龍》的電視劇拿來重播,蹭熱度。

經過五年的準備和鋪墊,從小說和電視劇到電影,終於要接受市場的檢驗了。

林子軒的心態較為放松。

《臥虎藏龍》的投資已經回本,票房是凈賺,不過他還是希望票房能好一點,為續集打下一個好的基礎,即使國內票房失利也沒什麽,從長遠來看,這是華語電影走向世界的新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