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四合院(第2/2頁)

除了氣態中正平和的王清平和一臉倨傲的女兒王嚴妮,還有王半斤的三叔王清河,在人民日報工作,擔任職位不高,妻子則中國神華就職高管,膝下一對兒女都還在上大學,一個清華,一個人民大學,夫妻子女一家人都面容安靜,並無鋒銳,偏向書香,老王家第二代香火不旺,例如王半斤爺爺就早早去世,老太爺的小兒子目前在南方養老,與老太爺老死不相往來了半輩子,想必是有著解不開的天大疙瘩,王半斤不愛說這些,趙甲第也就無從得知這個三代人都在走下坡路的紅色家族內幕八卦。

他跟每一個人都客套過去,最多能勉強算不卑不亢,再無更多畫蛇添足的氣勢。

進了四合院,院子是四進格局,很是誇張,足以見得當年王家老太爺在政壇上的能量。光是院子有四個,前院,中院,正院,還有一個後院。前院中有一排柿子樹,趙甲第記憶最深刻鮮明的那棵老榕樹栽在後院中,四合院這會兒住了六七家人,大多數都是春節期間暫住,跟一般紅色家族一樣,後代們都搬離了最初度過童年少年和青年時代的院子,但也有一些占據歷史悠久胡同小院的家族則是家道中落,院子都被國家回收,王半斤一家始終住在面朝正院的東廂房,誰都清楚家裏老太爺老祖宗最是寵溺這個曾孫女,本來有望跟王清平一起擔起家族中興眾望的王竹韻去了舟山普陀島後,王半斤也出國留學,本就安靜的四合院愈發冷清,正應了第三輩名字中的“清”字。王清平王清河兄弟都住在中院房間,其中後者是常住,就職於清水衙門,加上老太爺最憎恨子女後代在經濟問題上犯錯,學者王清河相比較單位分配的房子,還是樂意住在藏書頗豐的四合院,一來有老太爺坐鎮,沒誰敢吃了雄心豹子膽來煩擾,二來一對子女能夠接受老太爺的親自指點,是最大的無形裨益。

今天才正月初二,到訪的客人還不算多,明天開始才是高峰期,老太爺門下弟子不計其數,被老太爺僅是吝嗇評價為“資質中庸,無經緯之才,只夠造福一市一縣”的王清平能夠這十多年始終位於平步青雲的艷羨態勢,旁觀者都心知肚明,雖說老太爺一直懶得刻意提攜這個孫子輩的“庸才”,但這不妨礙當年受恩惠澤於老王家的門生和世交去重視的確有不俗能力的王清平,畢竟當得“王書生”庸才二字評語,看似寒磣可憐,其實已經很了不得了。因為被老人評為庸才之上人才二字的人,多半是屁股坐過國副級位置的煊赫大人物。

正院占地面積最大,除了原本就有的石凳石桌,還從屋裏搬了張桌子出來,坐滿了人,看到趙甲第,都眼神意味深長。

王竹韻讓梅姨把那罐茶葉送去老太爺由耳房開辟出來的書房,她則領著趙甲第通過側門前去後院。

老榕樹。

兩只半人高的青瓷大缸,數十尾青紅色鯉魚優哉遊哉搖尾遊曳,缸底丟滿了大大小小的錢幣,這是老王家的習俗,家族裏不管是誰,多大的年紀,每長一歲,都要往大魚缸裏丟下一枚錢幣。

一位古稀之年的老人朝王竹韻和趙甲第迎面而來,趙甲第身軀輕輕一震。大抵知道院外門口街上那部京g6是誰的了,因為趙甲第曾在電視上見過眼前的老者,他所執掌的部門,是所有部級單位裏的重中之重,可謂魁首。陪伴老人送出院子的應該是老太爺的生活秘書,是一個四十歲出頭的中年男人,習慣性帶著禮節性淡淡笑容,只是比起學者身份的王清河那種略顯刻板清冷的笑容,要多了一絲親近感,卻決不至於給人諂媚討好的感覺,這一點,趙甲第在李檀臉上看到過,只是兩者誰更勝一籌,一位是“近達天聽”,一位是“封疆大吏”,還真不好說。

老人跟王竹韻熱絡打了聲招呼,朝趙甲第笑著點點頭,就擦肩而過,並不染發,兩鬢尤為霜白,這才黨內領導中極為罕見。

榕樹下,老太爺躺在椅子上曬太陽,躺椅擺放很有講究,並不會被枝葉茂密的老榕樹遮去全部陽光。

老人閉著眼睛,手上拿著一直收音機,在聽北京一個頻道的時事報道。

趙甲第站在不遠處,望著躺椅上頤養天年的老人,明年這時候就是整整一百歲的老人,說不出話來,一些之前醞釀排練多遍的言語,都忘得一幹二凈。

老人睜開眼睛,看向被孫女王竹韻輕輕安排坐下卻仍然略顯拘謹的趙甲第,慈祥笑道:“小八兩,那個不喜歡讀書的小家夥,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