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開發區風雲 第081節 天孚公司(第2/2頁)

當然也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像橋關食品廠和江口肉聯廠便無人問津,本單位職工都不願意持股,而也沒有外來企業或者個人願意買下這兩家企業,包括原任廠長副廠長在內的管理人員都是毫無興趣,這兩家企業本來經營就難以為繼,既無市場又無技術,經營人員也是人心渙散,根本無法支撐起企業,所以改制流產也就在意料之中。

江口縣集體企業改制大部分獲得成功帶來的影響和沖擊力是巨大的,整個六月和七月間江口縣城裏人們討論得最多的都是改制,普通群眾關心的自然是改制成為所謂股份制或者私人老板的企業後繼續在裏邊工作的人們收入狀況,但是讓他們欣喜的是幾乎所有改後的企業職工在收入上都沒有下降,部分企業還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這讓原本還持反對或者搖擺不定態度的輿論導向也一下子偏向了改制。

而政府部門更關心的則是資金回籠狀況和企業改制後的經營狀況,大筆資金的回籠很大程度的緩解了已經相當拮據的幾個鄉鎮政府,尤其是城關鎮,原本已經入不敷出的財政狀況一下子逆轉,利達機械廠和江口運輸社的出手為鎮上一下子獲得了超過三百五十萬的純現金收入。

橋關鎮和花蓮鎮的紙廠也成功改制,雖然政府股權轉讓的價格上比不上城關鎮的兩家企業,但是也為兩個鎮政府帶來了超過百萬的收入,這可是硬打硬的真金白銀,落入鎮財政所的腰包中,可以為被捉衿見肘的鎮上領導們解決多少棘手事情了。

效益最好的永和鑄鐵管件廠雖然將部分股份量化釋放到企業職工中,但是鎮政府卻因為鑄鐵管件廠效益一直十分良好而不願意出手所持股份。

江口縣委縣政府也沒有硬性規定必須要將轉讓政府所持集體股權,只是在文件中要求鄉鎮政府積極、主動、穩妥的完成集體資產產權的改革,完成角色轉變,這也為永和鎮政府保留鑄鐵管件廠股權留了尾巴。

永和鑄鐵管件廠在當初看來沒有轉讓集體股權相當明智,但是兩三年後企業就陷入了困境,和普通職工一樣只持有少量股份的管理層很快就甩開了管件廠自己另起爐灶,而且在很短時間內就完成了打倒一家輝煌另一家的轉變,永和鑄鐵管件廠走向衰敗也就成了必然。

轟轟烈烈的改制風潮不僅僅在江口一個縣,安都市同時選擇了兩縣一區進行改制試點,江口縣、梅縣以及另一個郊區——香海區都在這一次改制試點中名聲大噪,江口以質取勝,改制成功的集體企業基本上都走上了發展正軌,並迅速走上壯大之路。

而梅縣則改得徹底,所有改制企業中政府所控制的集體產權都全數轉讓,或者半買半送給管理層,或者引入戰略投資者,改制後企業與政府再無任何關系,但效果卻參差不齊。

香海那邊則顯得較為特殊,政府為了確保企業發展順利,積極引導企業管理層買下企業大部分股權,並主動為這些管理層提供融資支持,這使得香海區的集體企業基本上都控制在原來的企業管理層手中並未落入外人手中,企業的生產經營也因此得以延續並未受到太大影響,而改制後企業呈現出來的活力卻是有目共睹。

三個縣區的改制試點成功也為寧法和蔡正陽準備在下一步繼續推進集體企業全面改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為了獲得第一手的資料,蔡正陽甚至親自帶領市政府政策調研室的一幫人下到三個縣區這些改制企業中,實地了解企業目前生產狀況以及職工思想狀況,了解出現的新問題,思考應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