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只爭朝夕 第75節 探討(第2/2頁)

“目前從中央到省裏對三農問題看得很重,而隨著法治觀念的普及,農民的法制觀念也在不斷提高,靖縣事件就是一個證明,前幾年有沒有這種事情?一樣有,比現在還多,可是並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到在不一樣了,保護農民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已經提升到了一個政治高度來看待,所以誰碰上這種事情誰倒黴。”

錢元輝注意到趙國棟臉上並沒有露出不悅或者不以為然的表情,心中略略放心,“我並不是說我們的工作沒有問題,準確的說,我前兩年對這方面的工作也不太重視,但是歸根到底要解決三農問題,並不是靠上邊注重保護農民利益這樣治標不治本的一些政策文件就能解決的。”

“哦?”趙國棟聽出來一點味道,饒有興致地道。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上層建築反過來也影響經濟基礎,農村如此貧瘠,農業如此薄弱,農民如此貧困,三農問題為什麽遲遲得不到重視?這是什麽原因造成的?農業在國民經濟地位中日益滑落,農村在二元制經濟結構中地位明顯失衡偏弱,連人大代表選舉中農村代表的比例都低得可憐,這樣怎麽可能扭轉三農的頹勢?”

這一連串犀利入骨的剖析讓趙國棟忍不住眉毛一挑,自己有些小看錢元輝了。

甭管這番言語是否真的是錢元輝自己的觀點看法還是他道聽途說而來,能夠說出這番話來就代表此人還是有些思想的。

不過光憑這一番貌似標新立異的言語就能證明他錢元輝與眾不同能力超群,那還不夠,當一個分管農業的副市長不是光靠一些虛頭滑腦故作高深的言論就行的,那需要切切實實有種對性的措施辦法。

懷慶農村工作農業工作怎樣搞?怎樣實現懷慶農民的增收?這些才是關鍵,若是光有一番好高鶩遠的理論,那中央、省裏的理論政策研究室的人才多了去,個個拉出來都能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地說上一大套,但是要落到實處,做出實績,那可是兩碼事兒。

“老錢,你說的都是深層次的東西,我也知道,改革開放本身就是一個摸索中前進的過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本來就充滿了坎柯,犯這樣那樣的錯誤也很正常,現在中央也已經注意到了這方面偏差,開始糾正,問題在於我們懷慶現在該怎麽做?或者說我們能不能先行一步走到前面?”趙國棟拋出問題。

錢元輝點點頭,這也是兩人探討的核心問題,“我們懷慶自然條件在全省都算是較為優越的,懷州、慶州、澄江、歸寧都是傳統糧食生產大縣,靖縣、武川、古樓三縣雖然半丘區半平壩,但是農業基礎條件也比較好,只有羅坪屬於純丘區縣,但其發展經濟作物和多種經營也有相當良好的條件。”

“問題在於雖然我們懷慶自然條件好,發展農業的基礎也很好,但是同時我們懷慶也是人口大市,農村勞動力豐足,傳統的糧食生產或者經濟作物生產根本就不需要這麽多勞動力。而這幾年糧食油料價格持續走低,農民要增收只能依靠到本地鄉鎮企業打工和本地城市打工,或者到沿海地區打工,隨著鄉鎮企業的不景氣,剩余勞動力在本地的出路日益狹窄,也就是說除了到沿海地區打工之外,幾乎沒有其他更多的出路。”

錢元輝一點一滴分析著目前懷慶農村現狀,這和趙國棟掌握的情況大體差不多,問題的關鍵是怎樣解決這個矛盾,這也是趙國棟最想聽一聽錢元輝這個分管農業好幾年的農業工作老手的看法和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