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只爭朝夕 第110節 常委會之高手出手(第2/3頁)

作為一個市委書記還在抽十來塊一包的煙,換了別人可能會覺得有些掉份兒,不過陳英祿就喜歡抽川煙,像中華、玉溪、極品雲煙這種價格昂貴的貨色。他反而覺得少了些味道,別人都說他是家鄉情結,他也覺得可能有這種心理情結在裏邊,除了藍嬌和紅嬌這兩種煙,他幾乎不抽其他的。

重重地將煙蒂捺在煙灰缸裏,陳英祿掃視了一眼四周,趙國棟伏案疾書,也不知在寫什麽,常委會有專門記錄的人,似乎不需要他來當記錄員;付天則是滿面沉思之色,宛如學者在思考哥德巴赫猜想;殷景松如老僧入定,眼觀鼻,鼻觀心,一動不動,如果不是眼睛微微睜開,眼珠偶爾一動,差一點就要以為他睡著了。

其他幾位常委也都是神態迥異,但是有一點相當明顯,那就是誰都不想在這個問題上率先發言。

陳英祿知道常委們都在觀察自己的態度。

事實上在常委會之前不少常委也就或明或暗地探知過他的態度,但是他想了解一下常委們的真實看法,不想自己的觀點意見影響到他們,所以前以還不成熟,還需要仔細琢磨研究一下為名沒有正面回答,這大概也是常委們都不願率先表態的緣故。

“哪位先來談談自己的看法?這也是一個探討的機會嘛,市政府拿出的這個方案相當細致翔實,而且幾天前就到了每位常委的手中,相信這麽幾天來各位都有了較為直觀地認識了解,這也是事關我們懷慶城市發展大計,諸位都有責任和義務貢獻自己的智慧,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陳英祿見眾人都還是有些相互推譚,皺起眉頭道:“這也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情,提出自己看法來供大家參考探討,代表個人意見而已。”

鄧若賢知道這些人都在窺探陳英祿的態度,但是他知道自己沒有必要等,合上筆記本擡起頭來:“陳書記,要不我先來講幾句,拋磚引玉,不對之處,大家都可以指出來。”

“好,若賢,你也是分管過城建工作的,我相信你能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來看待問題。”陳英祿欣慰地點頭。

付天琢磨著陳英祿這句話的含義,鄧若賢的態度早就明朗了,可陳英祿卻說他能夠客觀公正的拿出看法,這是什麽意思?要麽就是陳英祿認同趙、鄧、許的觀點,要麽就是呂秋臣或者陳英祿說通了那若賢反水,但是付天覺得第二種可能性不大。

略一思索,付天就琢磨出味道來了,看一看鄧若賢的態度也就基本上能確定陳英祿的態度了。

“方案我看過幾遍了,甚至我還對照著方案到幾個重要的關節點去實地勘察了一番,也對照了近三年和今年我們懷慶經濟發展狀況來思考過。”鄧若賢平靜地道,並沒有理睬呂秋臣等人的目光。

“說實話,對於最初的方案我不太贊同,當時和呂市長的觀點差不多,覺得方案有些超前,對於這個方案中規劃的城市發展進度是否符合我們懷慶經濟發展進度持懷疑態度。”鄧若賢言簡意核,“但是後來許市長提供了不少國內外關於城市建設帶動促進經濟展的一些典型範例資料,尤其是城市建設對於第三產業也就是服務業的發展有著難以想象的推動作用,我自己也抽時間去查閱了一些這方面的資料,我的觀點就有一些變化。”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也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階段,而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第三產業將取代第二產業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增長點,而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也將推動第二產業的技術升級,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

“第三產業的展取決於多種因素,我的個人理解是,資本包括金融資本、商業資本和產業資本。高技術高素質人才、不斷展創新的科學技術這幾項因素是第三產業展的核心動力,而一個地方你想要獲得這幾個核心要素,就必須要有一個可供承載的載體。”

“這個載體是什麽?是城市。”鄧若賢侃侃而談,“但是並不是隨便一座城市就可以成為吸聚這些核心要素的載體,要讓這些要素吸附而來,這就需要我們的城市上顯示出優越於其他城市的特點亮點,而城市建設則是打造塑造這些特點亮點的手段。”

“我在和省城市規刮設計院的幾位專家進行溝通探討時,他們也提出了類似觀點,認為懷慶的先天條件相當好,而懷慶不能走以往老路,只圖在傳統工業上做文章,而應該志存高遠,以傳統工業為基礎,以電子信息產業為紐帶,力爭將懷慶打造成為一個依托科學技術發展帶動整個產業鏈發展升級的新型城市。”

“我們與周鄰的省會安都相比在許多方面差距很大,而我們要做到剛才所說那一點,就必須要在城市這個載體的規劃建設上大做文章,做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