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卷:中流擊水 第七十四節 出路(第2/2頁)

這樣的暑天,趙國棟能帶著一幫子人在田間地頭一走就是一個多小時,省政府秘書長梅久榮直接告饒在陰涼處等著了,卓寧和鐵英一幫人都有些吃不消,只不過看到趙國棟健步如飛,他們倆也只有帶著市裏邊一幫人跟上。

“嗯,老卓,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很有必要,但是要注意幾個問題,一要尊重農民自己意願,二要充分發揮黨員幹部的示蒂效應,三要注意市場經濟規律,特別是那種一擁而上發展某項產業更需要注意,否則一旦市場出現波動,受傷害的還是農民,四是要鼓勵發展農產品初加工和深加工產業,像油葵種植發展起來了,那麽油葵榨油以及綜合利用的企業有沒有?可不可以搞公司加農戶的方式?盡可能的減少風險,這些問題一級黨委政府都要認真考慮。”趙國棟這幾天一直在千州調研,千州情況不容樂觀,實事求是的說無論是穆剛還是王甫美,都沒有能夠真正找準千州落後的症結,或者說發現了問題,但是卻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千州經濟這幾年依然發展乏力,安弊鐵路的通車並沒有給這座城市帶來多大變化,準確的說千州市區給人的感覺依然是十年前的寧陵那種味道,就在寧陵農民人均收入已經逼近八千五百元時,千州千州農民人均純收入卻不到三千元,只有寧陵三分之一,這樣懸殊的差距讓人觸目驚心。

千州是僅次於安都和南華的全省第三大人口大市,六百八十萬人。中,農村人口占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城鎮化比例很低,而大量的農村勞動人口缺乏必要技能,加上顧家戀家的習慣使然,沒有像南華那樣的外出務工習慣,大量農村勞動力都窩在家裏,導致千州農民工資性收入很低,這也是千州農民收入偏低的一個重要因素。

千州市委市府也一直在艱難的尋找著為農民增收的路子,對於千州市委市府來說,期望一下子能讓經濟發達起來有些不太現實,在農業上下功夫增收似乎還更靠譜一些,畢竟幾百萬農民,除非能夠讓這個地區的老百姓改變觀念走出去,否則要想在短時間內提高他們的收入,難度很高。

從開發種植經濟作物到發展養殖副業,從農產品加工到果蔬栽培,千州市委市府也是絞盡腦汁,但是收效不佳。

趙國棟在千州調研這幾天裏也是和卓寧、鐵英兩人探討過幾次,想要為千州幾百萬農民尋找到一條致富的路子,但是始終未能如願。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也是一條路子,但是你全方位鋪開調整,那也就意味著調整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發展民營經濟,聽起來很動聽,但是千州歷來是一個較為封閉的農業地區,民營經濟發展氛圍和基礎都很薄弱;引進大項目?千州無論是道路交通條件還是基礎設施都屬於比較落後的地區,而且缺乏自然資源,人力資源雖然比較豐富,但是又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訓,這些都限制了工業在這個地區的落戶生根,企業都是要講求盈利的,當慈善家沒有人願意來。

幾番探討下來,趙國棟和卓寧、鐵英還是基本上有了一個意向性的意見,那就是單單寄希望於那一條路子就要讓千州改變面貌不太現實,得多條腿走路。

農業結構調整要適度推進,改變目前靠天吃飯狀況:要鼓勵農村剩余勞動力走出去打工,獲取工資性收入,同時市縣兩級要在省裏支持下積極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要在政策和項目上有意識向千州傾斜,鼓勵勞動密集型產業到千州落戶,吸收消化本地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農民工資收入;爭取部分大項目,確立工業支柱產業:加快第三產業發展,利用千州眾多土特產和比較豐富的旅遊資源,發展旅遊業為主的服務業。

這也是趙國棟帶來的省政府政研室一幫人和趙國棟、卓寧、鐵英一幫人一周以來反復研討得出的結論”沒有多少新意,但是卻似乎是無可選擇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