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跑偏的“三駕馬車”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初十,朱元璋在南京明皇宮西宮病逝歸天。皇位繼承人皇太孫朱允炆隨即便將朱元璋的遺詔頒示天下,大明朝廷上下一片哀聲。閏五月十六日,朱允炆下令安葬了他的皇祖父朱元璋。

同一天,朱允炆宣布正式登基即位,並發布了登基詔書。這個略帶憂傷的年輕人從這一刻開始,就不再是以一個書生的眼光去打量他眼前的帝國,而是投身其中,掌控著帝國的走向。

時隔不久,建文帝朱允炆又頒發詔令,將朱元璋晚年提拔和重用的文臣齊泰由兵部左侍郎提升為兵部尚書,黃子澄由翰林院修撰提升為太常卿,同參軍國事。接著他又將時任蜀王世子老師的方孝孺召為大明翰林院侍講。

上面三人組成了建文朝的“三駕馬車”,左右著帝國的政治格局。

齊泰是應天府溧水人,也就是今天江蘇溧水人。起初名叫齊德。洪武十七年(1384年),中天府鄉試第一名,相當於今天的江蘇省高考狀元,在古代叫作“解元”。次年會試,他又考中進士,此後在禮部、兵部任職。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因為連續九年任職沒有過失,齊德被選中陪同朱元璋參加祭祀郊廟的儀式。這一次,朱元璋賜他一個新名字,叫“齊泰”,從此他就不再叫齊德了。能得到皇帝親選陪祭,又被皇帝賜名,這是何等榮耀之事。齊泰的仕途從此一帆風順,從兵部郎中擢升為左侍郎,相當於從司長升到了副部長。只用了九年時間,就從一般幹部升職到副部長,也算得上是平步青雲。

齊泰為什麽能升遷得如此之快?此人確有過人之處。有一次,朱元璋偶然問起守邊將領的情況,他竟然滴水不漏地說了出來。朱元璋很是吃驚,再問圖籍之事,就是地圖的情況,齊泰當即從袖子裏拿出一本手冊獻上。朱元璋翻開一看,只見上面詳細地繪出邊防要地情況,十分清晰。朱元璋不由得為他的才幹感到驚訝。朱允炆當皇太孫時,就聽說了這些事情,也認為他是有用之才。所以登基之後,朱允炆就把齊泰升為兵部尚書,讓他參與朝廷的機務之事。

黃子澄是個比齊泰還要厲害的人物。他與齊泰是同榜進士,會試第一名,就是全國統考的第一名。他與朱允炆在削藩問題上觀點一致。建文帝朱允炆剛被立為皇太孫時,皇叔們沒有幾個心中服氣。朱允炆曾經密詔黃子澄於東角門,他向黃子澄請教:“皇祖萬歲後,我新立,諸王都是我的長輩,他們地位尊崇又都擁有重兵,若其多行不法,我該怎麽辦?”

黃子澄言道:“您的那些皇叔只有一些護衛軍,如同纏足自守,沒什麽了不得的,若為不法,朝廷派六師去鎮壓,誰又能抵擋?”他還以漢朝七國之亂的典故開導皇太孫說:“您大可不必擔憂,雖說勢力有大小強弱之分。但只看是否順乎情理,便可知其勝敗。”

朱允炆聞言大喜道:“今日得先生之言,我再也沒有什麽可以憂慮的了。”從此直接稱呼黃子澄為黃先生。

朱允炆即位後便任命黃子澄為太常卿兼翰林學士,跟齊泰一起參與國政。朱允炆一直惦著與黃子澄的一番談話,他再見到黃子澄就迫不及待地問:“先生還記得當初咱們在東角門說的那些話嗎?”

黃子澄當然沒有忘記自己曾經說過的話。他也給朱允炆吃了一顆定心丸:“這事情我沒有忘記,既然說過,我就要去兌現當初的承諾。”

“第三駕馬車”是方孝孺。方孝孺的父親方克勤是個清官。明朝初年,布政使司每年都要派計吏到戶部報告地方的財政收支情況,如果地方上報表冊所列的財政收支數額與戶部掌握的不符,表冊就要被駁回重做。很多布政使司離京師路途遙遠,來回要折騰數月,因此有的計吏就預先持空印文書前來,遇到駁回的就重新填寫。這種做法本是沿襲了元朝的慣例,可以說是由來已久。

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聽說此事後勃然大怒,他認為這是在拿他這個皇帝當冤大頭來忽悠。借著這件事,朱元璋大肆整頓吏治,從上到下殺了一批官員,而方孝孺的父親方克勤就是其中一位。這個事件就是洪武初年三大案之一的“空印案”。

在這場血腥殺戮過去之後,方孝孺遵照父親生前的安排,拜師宋濂繼續學習。宋濂也是當年朱標太子的老師,照此推算,方孝孺也算是朱允炆的師叔。不幸的是,宋濂也沒有得到善終。在朱元璋清洗丞相胡惟庸集團時,年邁的宋濂受到牽連,獲罪自殺。

父親和恩師相繼死於朱元璋的鐵血政策之下,這給了方孝孺很大的打擊。

洪武十五年(1382年)十二月,在大臣的推薦之下,朱元璋下令讓方孝孺進京。次年正月,朱元璋在奉天門召見了方孝孺。這次見面,方孝孺不凡的談吐和舉止令朱元璋非常滿意。這是一次簡單的殿試,朱元璋當場讓方孝孺以“靈芝甘露論”為題,寫一篇文章。這是方孝孺的長項,他下筆千言,一揮而就。朱元璋閱後,贊嘆其為世間少有之異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