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帝國的荷爾蒙時代

明朝的文官集團在永樂皇帝朱棣之後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代,文官的地位也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明朝成化年間的官員陸容在其所著的史料筆記《菽園雜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永樂年間有位名叫慧暕的老僧,曾經參與編修《永樂大典》,後來歸老興福寺。這位老僧曾經對那些慕名而來的聽禪客說過,洪武時期的文人是帝國制度的“還債者”,而永樂之後的文人卻成了制度的“討債者”。

朱元璋活著的時候,那些文官吃盡了苦頭,受盡了驚嚇。他們為帝國的創建付出了巨大的心力,到頭來,小有過犯,輕則充軍,重則刑戮。善終者十二三耳。其時士大夫無負國家,國家負天下士大夫多矣。所以這個時期的讀書人是“還債者”。等到永樂皇帝之後,讀書人在帝國權力結構中的地位發生了重大轉變,由建國初期的“還債者”搖身一變成為“討債者”。

“還債者”與“討債者”的角色變化原因不在讀書人自身,而在於皇帝對待讀書人的態度。在朱元璋和朱棣之後,帝國的政治制度由建國初期的鐵血高壓,逐漸向軟制度化方向轉變,由此皇帝對待讀書人的態度也截然不同。陸容借著僧人之口感嘆道:“秀才做官,飲食衣服,輿馬宮室,子女妻妾,多少好受用,幹得幾許好事來?到頭來全無一些罪過。今日國家無負士大夫,天下士大夫負國家多矣。”

帝國的政治制度之所以會在永樂皇帝之後趨於緩和,並不是因為朱元璋的後世子孫們越來越慈悲為懷。主要是因為文官集團已經成為帝國權力股份制公司的大股東,皇權反而變得相對弱勢。文官集團的坐大,主要是因為明朝的皇帝們越來越難以把握帝國政治的遊戲規則,從而使自己在這場權力博弈中逐漸喪失了主動權。最後,皇權這駕馬車只能任由文官們拖著一路狂奔,而皇帝在權力結構中儼然就成了一個“隱形人”。

文官集團在完成自己角色轉變的過程中,必然要利用各種手段來架空皇帝的權力。用那些文官自己的話說,就是要讓皇帝成為一個垂拱無為的“聖君”。什麽意思呢?就是讓皇帝成為一尊看上去讓人敬畏,實則不中用的泥菩薩。要實現這一想法就要想辦法將皇帝禁錮在紫禁城中,然後找一些既有學識,又有官場經驗的文官沒完沒了地向皇帝灌輸儒家經典。皇帝年幼,任由文官們擺布也就算了。但作為成年人的皇帝,面對這種填鴨式的思維禁錮必然產生嚴重的逆反心理,君臣之間也由此產生激烈的矛盾沖突。

有位名叫陳祚的文臣就曾經拿著《大學衍義》在明宣宗朱瞻基面前不間斷地講說,惹得明宣宗大怒道:“大膽狂儒,你這是在欺負朕沒有讀過書(豎儒薄朕未讀《大學》)!”

皇帝憤怒的結果很嚴重,陳祚全家老小都被收監,判為終身監禁,陳祚的父親也病死在獄中。明宣宗在將近三百年的明朝歷史中算得上是守成明主,在他當政的十年時間裏,也是帝國極盛之時。

由此開始,帝國的每一位皇帝在位時都和文官集團有著不同程度的糾結纏鬥,兩大權力集團之間的矛盾與沖突進入到一個井噴時期。公平地說,與明朝的其他領導者相比,第五代領導人明宣宗朱瞻基還算是有君王之度的。到第六位正統皇帝朱祁鎮在位期間,發生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蒙古騎兵俘虜,皇弟由臨時監國直接晉級為皇帝,也就是大明王朝的第七任皇帝——景泰皇帝。可是一年後,蒙古人又將正統皇帝朱祁鎮放了回來。但被臣民推上帝王寶座的景泰皇帝朱祁鈺自然不肯讓位。天無二日,國無二君。弟弟就將哥哥軟禁於南宮,時間長達七年之久。七年後,一次偶然事件的爆發,讓已經退位多年的明英宗朱祁鎮奪回了曾經屬於自己的皇權,正統皇帝變成了天順皇帝,是為大明王朝的第八位皇帝。

如此一來,大明帝國的歷史上又多了一個皇帝的年號。這就是明朝號稱十七帝,實際上只有十六個人的原因,同時也是北京只有十三座明代皇陵的原因。朱元璋葬在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不知魂歸何處,景泰皇帝被他的哥哥朱祁鎮取消了皇帝資格,更不許他死後進入皇家陵園。

明英宗朱祁鎮死後,他的兒子朱見深接任帝位,也就是明朝的第九位皇帝成化帝,史稱明憲宗。朱見深是個專情之人,一生只寵愛那位從小負責照顧他的萬姓宮女。由於“土木堡之變”,父親與叔叔之間的皇位更替,朱見深一度失去了他的太子之位。身處於恐懼和驚嚇中的孩子,變得極度怯懦、柔弱,在無數個風雨飄搖的夜晚,陪伴著他的是一位大他十九歲的萬姓女子。這位女子雖然算不上美貌傾城,但在朱見深的眼裏,她的美是那麽嫵媚風情。最重要的是在皇權易主、前途未蔔的黯淡歲月裏,她讓他體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情。等到朱見深成了這個王朝的第九任皇帝,萬姓女子成了萬貴妃,一個人壟斷了皇帝的愛情生活,甚至壟斷了皇帝的性生活。為了她,成化皇帝連自己的皇後都廢黜了。萬貴妃曾經生過一個兒子,不幸夭折。從此以後,宮中凡是懷孕或生育過的妃嬪及其子女,幾乎都死在了她的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