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 九九歸一 第六九零章 這個冬天有點冷

戰爭進行得非常慘烈,但誰也沒有想到,這大秦滅楚的最後一戰,竟然一直打到了天佑九年……

其實這也是正常的,從兩百多年前定都至今。從未遭受戰亂的神京城,人口也因為它持續的繁榮而不斷增加,其防禦力也就隨著都市的成長而越益誇張……城內有常住人口一百四十萬,是當時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城內儲存的糧食可供全城人食用三年以上。城郭內還有大片田地和四季不絕的豐富水源,為長期堅守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又因著上柱國言之鑿鑿的斷言,所有人都相信只要堅守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事情一定會有轉機……只要有一線希望,誰願意當亡國之人呢?這種情緒在都城民眾心裏表現得極為突出。

既然上下同欲,神京城內的軍民便孤注一擲,誓與都城共存亡。他們盡一切可能加固工事。往往是秦國白天將城墻破壞一番,夜裏楚國人便趁著夜色將其復原。在上柱國的指導下,他們也不再那麽畏懼秦軍的‘大將軍炮’,發現只要將浸濕的棉被搭在城墻上,便可以有效削弱那些鐵疙瘩的威力,使其無法對墻體造成大的傷害。他們也發現了,只要在聽到炮聲的同時伏在地上,便可以大大減輕人員傷亡,等炮聲一過再起身迎敵,一點都不耽誤。

為了克制秦國的高台,他們在城墻上每隔五十丈便築一堡壘,內置強弓勁弩。只要秦軍一露頭,便給予猛烈的打擊。在這國破家亡地危急時刻,楚國人的聰明才智被發揮的淋漓盡致。他們效仿秦國,也開始用火藥作為武器,用投石車和強弩發射火藥包,作為燃燒性兵器;他們還通過對未爆炸‘火龍彈’的研究,半個月內便仿制了這種武器。給秦軍造成了很大的殺傷。

不得不感嘆一句,國人的模仿能力。確實是故老相傳啊……

楚軍居高臨下,完全壓制住了高台上的炮火。秦軍卻受制於土台地結構,無法再加高,只得舍棄了這些原本用來攻城的有力支點。

楚軍還在墻外挖了很深很深地護城壕。又用粗大的鐵鏈橫鎖水門前的水面,使任何船只都無法駛入。其防禦體系完全稱得上‘固若金湯’了。

……

強攻不行,秦軍便打算挖地道通到城墻下,用炸藥將其炸毀。不料地道還沒挖完。就被楚國守軍聽甕發現,引水倒灌進去,沖塌了地道,將上千名秦國軍民活活淹死在裏頭。

秦國人見此計不成,又拿出了當世最強攻城武器……摩天雲車。那是些二三十人才能推動的樓車,車上甚至有塔堡,外面包著三層厚厚的牛皮,內藏有炮火和火箭手。還有一架用滑輪升降的雲梯,可以直達城頭。

他們滿以為這下一定可以出奇制勝了,可是當塔車靠近城墻時,守城的官兵就往塔車內猛投蘸滿松脂地火把,還有一個個柏油罐,將塔車燒著。並用大杆推倒雲梯,秦軍又遭慘敗……

就在這種反復進攻,反復失敗中,秦軍迎來了天佑八年的最後一月……

神京城外五裏,層層蘑菇似的秦軍大營內,最大的一朵便是秦雷的王帳。偌大的營帳內堆滿了文書卷宗,張鋪著地圖沙盤,文吏內使往來如織,將一份份新的文件送入,把一道道新的王命傳達下去。

統一大戰開始以來。秦雷這裏的往來公文驟然增多。除了秦國政務、財政、名聲等等諸般待批文卷。便是戰場軍報及各方軍情。事實上為了減輕武成王的壓力,凡是不涉及統一戰事、財政收支、文武任免、治國方略的諸般文卷。一律交由國內丞相府處置,而後由館陶歸總稟報處置結果。凡是事關齊楚兩國戰區的,則只接受領兵將帥的上書,其余具體戰事則由主將們便宜行事。

如此一來,實際上便將秦國公事整體劃成了三大塊……武成王領軍政總略,丞相府實施日常政事,各方主將執掌齊楚戰場。但無論如何分流政務,武成王的案頭上始終都是滿當當地……

秦雷不得不在每日正常軍務之外,埋身於文山之中,批示文件,商討軍情。如此一來,幾乎每夜都在三更之後才能回後帳合眼,五更初刻、雞鳴頭遍,便又準時起身梳洗,草草用些點心,就到前帳辦公去了。

……

不過今天的大秦武成王沒有理會堆積如山的奏章,他坐著個圓墩,雙手撐在大案上,正出神地望著那副早就爛熟於胸的神京城沙盤,一動也不動。

這個冬天對他來說不太好過,首先氣候十分反常,氣溫要比往年低不少。到了臘月了,素來不下雪江南居然飄起了紛紛揚揚的雪花,這無疑給攻城部隊造成了不小的困擾。而且由於事先估計不足,軍工部門並沒有準備足夠的棉衣,官兵們為了禦寒,甚至將麻袋片披在了身上……可真不吉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