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風起

秦致遠率領外籍軍團趴在敘普河挖戰壕的時候,協約國的首腦們正在巴黎不停的開會。

第一次會議持續四天時間,矛盾的焦點集中在英法兩國需要負責的戰線上,貝當要求英國人不要把部隊集中在弗蘭德斯,那裏現在是沼澤地,德國人不可能從弗蘭德斯發動進攻。貝當認為英軍陣應該向南延伸,至少要延伸到努永瓦,那樣法軍可能多出來10個師的後備部隊。

對於貝當的提議,英國人表示不滿,他們反對吧秦致遠率領的外籍軍團安排在蘭斯,因為那裏現在已經成為德國人的傷心地,德國人不太可能在蘭斯發動進攻。

英國人認為法國人應該把外籍軍團放在英法兩軍的陣地結合部。

英國人和法國人說的都有道理,但是都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沒有絲毫的大局觀。

福煦試圖從中調和,但沒有任何效果,因為福煦對於英軍並沒有管轄能力。

會議的進程每天都在爭吵中度過,四天的時間不僅沒有任何決議誕生,反而激發了更多問題。

麻煩來自於美國人。

美國總統威爾遜在這次會議期間提出了國際關系相處的“十四點基本原則”。

在某些條文中,威爾遜呼籲恢復比利時的獨立,德國人占領的阿爾薩斯和洛林要還給法國,奧匈帝國占據意大利的領土也要歸還。

這些條文聽上去不錯,至少比利時、法國、意大利都同意。

但與此同時,威爾遜的這“十四點基本原則”種還有關於民族自治的意見。

威爾遜提出:所有民族自決、公開盟約、公開簽署。

眾所周知,世界大戰之前,全世界幾乎所有的盟友和協定都是在秘密中誕生,除了當事國之外,沒有人知道某兩個國家是否簽署過密約,具體的條文是什麽。

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引起某些國家的誤判,比如說意大利,如果他們知道英國人和比利時的關系,同時也知道法國和比利時的關系,意大利在戰爭開始的時候不一定會選擇德國。

那樣的話,感覺勢單力孤的德國人不一定會發動世界大戰,或許,世界大戰開始的時間會大大推遲。

“公開盟約、公開簽署”這也得到很多國家的認可,只有某些國家發表了一番不鹹不淡的評論,比如日本。

日本人反對是有理由的,在世界大戰期間,借助歐洲列強都忙於世界大戰無暇東顧,日本已經通過一系列密約,攫取了盡可能多的對華利益,如果這些密約都被公開,日本人的利益能否保證要打一個問號。

畢竟相對於全世界來說,民國的四億人實在是太多了,誰都不願意被排擠出民國市場。

最後就是“民族自決”,這一點幾乎引起了全世界所有國家的強烈反對。

所謂的“民族自決”,這就是美國人主張“門戶開放政策”的放大版。

美國的情況和德國人差不多,他們醉心於發展經濟,提高生產力,但當生產出來的產品已經足夠本國消耗,需要尋找外部市場時,他們卻發現全世界已經被人瓜分完畢,他們的產品沒有銷路。

要知道,此時全世界的殖民體系都是由英法確定的,為了更好地控制殖民地,英法兩國推行單一的殖民地經濟,那麽殖民地需要的所有物資都需要宗主國調配,這就給了宗主國傾銷本國工業品的機會。

威爾遜提出的這個民族自決,等於是讓殖民地人民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這讓英國人和法國人絕對無法接受,他們甚至因此公開表達對美國的不滿,因為美國的軍隊雖然抵達巴黎,但到現在為止並未參戰,美國人還沒有足夠的話語權。

至少,美國的話語權沒有威爾遜認為的那麽多。

作為既得利益集團的一份子,秦致遠也對“民族自決”表達了旗幟鮮明的反對態度。

華人的移民布局尚未完成,秦致遠現在還不想支持“民族自決”。

更何況站在法國的立場上,秦致遠也應該和法國政府保持一致。

更重要的是,秦致遠不能因為威爾遜的大膽,就讓法國人對科西嘉島產生警惕。

威爾遜確實很大膽,他在發表這個“十四點基本原則”之前,幾乎沒有和任何人溝通過,甚至於連雷蒙·撲恩加萊和勞合·喬治也不知情,這種行為,和去年卡爾一世拋開威廉二世和法國單獨談和的行為沒有區別。

嗯,這倆人確實夠二。

就在巴黎吵成一團的時候,柏林也在爭吵。

德國人和俄國人的談判已經到了是執行階段,俄國人退出世界大戰已經不可逆轉,唯一要討價還價的,就是德國人將會以什麽樣的條件允許俄國人退出戰爭。

二月中,魯登道夫在第二次德皇摳密院會議中提出,不僅愛沙尼亞、芬蘭、烏克蘭應該從俄羅斯分割出去,同時德國應該繼續東進,直接推翻布爾什維克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