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麥克阿瑟

自從去年四月份美國宣布參戰之後,美國一方面向法國直接派出士兵,一方面也在本土修建軍營用於訓練。

在大西洋沿岸,美國人一共修建了十幾個訓練營,每一個都能容納近萬人。

經過一年的訓練,美軍士兵已經有了初步的戰鬥力。

因為沒有足夠的軍官,所以美軍部隊擁有超出常規的規模,每個師有大概2.7萬人,差不多是英、法、德等國的兩倍左右。

當然了,雖然人數足夠多,但這些部隊能展現出來多大的戰鬥力還有待戰爭的檢驗。

實際上,當福煦致電給潘興的時候,潘興已經向美國總統威爾遜發送了請求參戰的電報。

潘興身在法國,每天看著英國人和法國人打生打死,自己卻待在奧爾良作壁上觀,實在是說不過去。如果說去年潘興還能借口美軍沒有接受足夠的訓練拒絕加入戰爭,現在已經沒有了任何借口。

潘興心裏很清楚,英國人和法國人嘴上雖然不說,但是心裏沒準煩成什麽樣呢。

收到潘興的電報之後,威爾遜也在評估是否應該立即參戰。

自從威爾遜公開發表了“十四點原則”,英國人和法國人現在對威爾遜的觀感不佳,連帶著對待美國也沒有以前那麽熱情,威爾遜需要一個機會緩和同歐洲之間的關系。

從另一個方面講,威爾遜也在評估歐戰態勢,在美國內閣的決議中,美國應該參戰,但應該在戰局陷入僵持的時候加入,或者是應該在協約國處於劣勢的時候加入,這樣美國人才能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現在歐洲,才能使參戰的利益最大化。

看上去,這個時間已經到了。

四月五號,潘興給福煦回電話,表示四個美軍師已經整裝待發,隨時可以加入到戰爭中。

這四個師並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四個師,而是總兵力超過十萬人的大部隊。

其實就在昨天,魯登道夫終於注意到亞泯的重要性,命令胡蒂爾向亞泯方向進攻。

不過胡蒂爾的部隊卻處於麻煩之中,在四號晚上,當夜幕降臨的時候,胡蒂爾的部隊中很多人已經一整天滴水未進。

德軍士兵終於為這兩天的放肆付出代價,原因就是因為德國人在索姆河舊戰場地區並沒有找到任何給養,德國人的“以戰養戰”策略正式破產。

雖然終於有了一個明確的戰術目標,但胡蒂爾率領的部隊已經失去了繼續進攻的能力,他們不得不停下腳步等待後方的支援物資,同時也等一等移動緩慢的炮兵部隊。

這終於給了高夫一個喘息的機會,到目前為止,高夫的部隊已經潰散大半,只有從14年開始就跟隨高夫的八個師還能聯系到,其余的六個師根本聯系不上。

高夫不知道這六個師目前的位置,同時也不知道他們還剩下多少戰鬥力。

而更有可能的是,這六個師已經被德軍殲滅或者是俘獲,如果這種悲劇真的發生,這將是英軍自從索姆河戰役以來最大的悲劇。

高夫不想被釘上恥辱柱,英國人也不能任由這種狀況發生,於是高夫被調回國內,黑格從意大利戰場調回第二集團軍司令普盧默,命令普盧默負責指揮高夫的部隊。

這麽一來就好看了,在目前的亞泯地區,集合了英國人、法國人、華人以及美國人,這麽多部隊集中在一個小小的亞泯,頓時凸顯了亞泯作為交通中心的重要性。

在亞泯的防守力量持續增強的同時,秦致遠也獲得了支援,前往蘭斯地區的是美軍第42師的一個旅,旅長是即將年滿38歲的道格拉斯·麥克阿瑟。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可是個傳奇人物,他到目前為止還保持著西點軍校的最高分記錄,這一紀錄直到21世紀仍未被人打破。

在原來的歷史上,道格拉斯·麥克阿瑟毀譽參半。

通過第二次世界大戰,麥克阿瑟解放了整個東南亞,又扶植了這些國家的獨立,使他們擺脫英、法兩國的殖民,同時又把日本從戰後的廢墟上重建起來,最後還負責指揮聯合國的多國部隊和中國在朝鮮打了一仗,那一仗也成為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的滑鐵盧,剝下了道格拉斯·麥克阿瑟所有的傳奇光環。

現在的道格拉斯·麥克阿瑟並沒有表現出超人一等的實力,他只是一名普通的美軍軍官,充其量只是一名善於和新聞界打交道的美軍軍官。

這得益於前兩年擔任陸軍部長貝克的副官,負責和新聞媒體打交道的經歷,那段時間麥克阿瑟的影響很大,麥克阿瑟也為之終生受益,如果不是因為新聞媒體的吹捧,麥克阿瑟估計達不到原本歷史中的高度。

在原來的歷史上,麥克阿瑟不管是在菲律賓還是在日本,都是以先知和救世主的身份出現。

但在1918年的四月份,當麥克阿瑟面對秦致遠的時候,麥克阿瑟表現的異常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