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分贓

現在的德國國內,權力最大的威廉皇儲,他負責德國政府目前的改革,要把德國改造成一個民主國家,以取得和協約國和談的資格。

至少,那應該是一個協約國認可的民主國家。

九月份,接替郝特林成為德國首相的馬克思親王就向美國總統威爾遜發出外交照會,接受威爾遜在年初提出的和平條約。

威爾遜馬上回復,用近乎友好的態度敦促德國切實接受“十四點”。

這是威爾遜提出的“十四點”的一次取得世界性大國的認可,威爾遜有理由因此對德國表示友好,哪怕是雙方正處於戰爭狀態之中。

其實所有人都明白,國與國之間,和平共處才是常態,戰爭狀態不可能一直持續,或許明天戰爭結束,後天德、美兩國就會恢復貿易。

當德國人同意“十四點”的消息傳到愛麗舍宮和白金漢宮,馬上引起英、法兩國的強烈不滿。

矛盾的焦點還是集中在民資自決上。

德國在戰爭中已經失去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德國當然同意“十四點”,但這對於眼看就要大獲全勝的英、法兩國來說簡直就是故意惡心人。

但“和平”已經是所有人的共識,英、法兩國也不能一意孤行,於是英、法兩國借口德國仍然處於動亂狀態中,拒絕和德國政府進行談判。

在拒絕德國政府和平提議的同時,英、法兩國在前線再次發動大規模攻擊,試圖擊破興登堡防線,把戰線推至德國領土,逼迫德國無條件投降。

此時已經到了十月份,美國人終於把德國人逐出阿爾貢森林,但美國人付出了2.6萬人陣亡,9.5萬人受傷的代價。黑格的進攻還是沒有任何進展,英國人在這兩個月內的傷亡高達18萬人。

或許是知道已經被逼迫到懸崖邊上,德國人表示出頑強的戰鬥意志,他們的傷亡小於協約國,但與此同時,他們的總兵力已經遠遠落後於協約國。

此時的協約國——或許在美國人加入之後,叫做“盟國”更合適。

此時的盟國擁有近600萬兵力,飛機、坦克和大炮的優勢越來越明顯,以秦志遠、莫納什、巴頓為代表的盟國新一代將領已經不再使用人海戰術,而是使用鋼鐵在消耗德國人的生命。

十月初,加拿大人終於突破了興登堡防線,他們一共使用了94萬發炮彈,而他們對面只有十萬德國守軍。

在隨後的戰鬥中,盟軍每天發射1.2萬噸炮彈,其中包括28萬發75小姐炮彈。

德軍炮兵此時已經無力還擊,他們只能被動防守,每天都戰戰兢兢的生活在布魯赫米勒創造的彈幕陰影中。

十月中,取得突破的地段越來越多,德軍雖然傷亡慘重,但如果盟軍投入地面作戰部隊,德軍的反擊依舊猛烈。

海軍陸戰隊在抵抗,巴伐利亞部隊在抵抗,甚至連那些已經被打的殘缺不全的步兵師都在抵抗。

在某些陣地上,德軍戰鬥到只剩下軍官和機關槍,但軍官會把自己變成機槍手,只要還能動,就堅決抵抗盟軍的進攻。

十月中旬,雨季終於到來,道路變得泥濘,運輸極端困難,盟軍的大炮還是很多,炮彈在港口堆積如山,但運不到前線。

以為連綿的陰雨,戰機無法升空,坦克陷在泥坑裏,而遠處德國人的機槍仍在嘎嘎作響,時斷時續,聽上去隨時會停止,但從來都沒有停止。

協約國終於認識到,困獸猶鬥的德國仍然有反抗的能力,他們不是任人宰割的奧匈帝國。

十月底,一份報告提交到雷蒙·撲恩加萊的辦公室,戰爭委員會評估了德軍的軍事潛力,估計如果把戰火燒到德國本土,用武力徹底征服德國人,那麽戰爭將持續到後年,法國將為此增加50萬人的傷亡。

雷蒙·撲恩加萊看完報告之後,在上面批示“適可而止吧”,然後派人把報告轉交給克裏蒙梭。

雷蒙·撲恩加萊明白,現在停止戰爭,會為將來埋下隱患,因為戰火沒有燒到德國本土的事實,會讓德國人認為他們並不是真正的戰敗,他們是敗在缺少盟友上。

那麽在將來,戰爭有可能再一次爆發。

但雷蒙·撲恩加萊沒有辦法繼續戰爭,法國政府的財政已經枯竭,甚至連美國人都不願意在貸款給法國政府。

美國人想當救世主,以一己之力挽救歐洲於水火。

在九月份,撲恩加萊試探性的向威爾遜提出想不償還貸款,但遭到美國拒絕。

那麽這筆錢只能轉移到德國人身上,而如果要讓德國保留償還能力,那麽就不能把德國打成一片廢墟。

勞合·喬治顯然也是這麽認為,因為就在羅馬教宗派出的特使抵達倫敦之後,勞合·喬治也同意停戰。

十一月八號,天主教中央的馬提亞斯·爾茲伯格率領的談判團抵達貢比涅,面見盟軍總司令福煦,請求開始停戰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