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艱難涅槃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盡是讀書人。

這句話即揶揄了文化,又歌頌了普通人。

實際上也確實是如此,每當到了國家生死存亡之際,有文化的讀書人會“良禽擇木而棲”,會“君子不立於危墻之下”,而普通人往往會爆發出樸素的愛國熱情,用自己的一腔熱血捍衛也許從來沒有關注過自己的國家。

這麽說或許有點斷章取義,但縱觀歷史,那些赫赫有名的各種“奸”,往往都是讀書人。

在原本的歷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戰敗的德國受到苛刻的限制。

在協約國的清算過程中,所有參與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德國人都必須受到懲罰,包括戰爭的發起者,也就是德國皇室,以及“助紂為虐”的參與者,那些德國大型企業。

是不是“助紂為虐”已經沒有必要討論了,畢竟協約國是勝利一方,他們可以隨意解釋第一次世界大戰。

這個結果對於的國人來說顯然不是那麽的令人愉快。

德皇被迫退位,德國境內的大型軍工企業被拆解,包括生產火炮的克虜伯工廠,生產槍支彈藥的萊茵金屬,生產潛艇的維塞爾造船廠、日耳曼尼亞造船廠、伏爾肯造船廠、以及凱撒大帝造船廠,生產航空發動機的寶馬工廠,生產柴油發動機的奧格斯堡-紐倫堡機械工廠股份公司等等。

當然了,這些工業巨頭被拆解之後並不是消亡,他們有的轉作民用,比如萊茵金屬;有的重建生產線快速崛起,比如克虜伯。

不管是轉作民用還是重建,他們都對那些屈辱的歷史刻骨銘心,進而死心塌地的支持納粹。

和弗雷德裏希一樣,很多克虜伯人一生唯一的工作就是為克虜伯服務,成為這個龐大工廠的一部分,精通自己的本職工作。

正是因為有這些“零件”的存在,克虜伯才會成長為軍工巨頭。

或許因為這些技術工人或者是工程師的技術,離開克虜伯他們仍然能夠生存的很好,但當克虜伯被迫面臨即將被拆解的命運時,克虜伯人仍然能夠感覺到深入骨髓的痛。

我能為他做點什麽?

這是每個人都會問自己的問題。

人是世界上最矛盾的生物,或許在三個月之前,當生活出現問題時,這些工人都曾走上街頭罷工,要求提高待遇。但當自己賴以生存的工廠要被迫拆解時,同樣是這些人挺身而出,願意用生命捍衛自己的工作權利。

或者說,應該是生存權利。

當生存受到威脅時,人不管做什麽都是可以理解的。

於是聚集在克虜伯工廠門口的工人們情緒激動,他們大聲鼓噪著,向車隊直逼過來,就像是要發動一次暴亂一樣。

保護車隊的衛兵列隊迎上,但他們沒有甚麽氣勢,在工人們的進逼中步步後退。

正是因為軍隊的作戰不力,才導致《停戰協議》的簽訂,才會引發眼前的這個局面,士兵們實在是沒有底氣面對任勞任怨供養他們的工人。

實際上,如果不是因為職責所在,士兵們甚至不願意出營房。

士兵們無法坦然面對全世界,雖然軍部到現在還沒有認輸,但很顯然德國朝野都把失利的責任歸結到軍隊身上。

德國戰敗的原因很復雜,沒有強有力的盟友是一方面,過高估計的自己的能力,同時低估對手的能力又是一方面。

把戰敗的原因全部記到軍隊頭上顯然是不公平的,但沒有人為他們說話,除了那位剛從法國“逃”回來的皇儲殿下。

在這樣的前提下,士兵們面對工人們憤怒的表情時,目光明顯是遊離的,這導致他們沒有任何威懾力,動作甚至有點軟弱。

眼看局面即將失控,克裏斯托弗請現任的克虜伯掌門人古斯塔夫出面。

古斯塔夫之前是位外交官,德皇威廉二世親自安排了他和克虜伯創始人阿爾弗雷德的孫女伯莎的婚事,以便更好地控制克虜伯。

古斯塔夫就是克虜伯現任的掌門人,很明顯他在工人中擁有崇高威望,當古斯塔夫出面時,現場數萬人頓時鴉雀無聲。

自己的工廠即將被拆解,但自己卻沒有任何辦法。哪怕是連自己這個工廠所有者都已經決定要放棄,反而是工廠裏的工人自發的組織起來保護工廠,這個事實令古斯塔夫無法平靜。

古斯塔夫環視四周熟悉的一切,半晌才用深沉的近乎哽咽的聲音說道:“冷靜點吧,我的兄弟們,這樣解決不了問題。”

“先生,再找他們談談,會有辦法的。”有工人在流淚乞求。

“我們不能看著工廠被拆毀,誰敢有這個想法,我就敲碎他的腦袋!”有人準備付諸武力。

“外交官先生,你不能因為這工廠並非你親手所創就無動於衷!”有人割袍斷義。

“古斯塔夫,你這個叛國者……”有人在叫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