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2章 且行且珍惜

醇親王在“我大清”的爵位體系中屬於是頂級行列。

秦致遠面前的這位醇親王來頭可不小,他爺爺是宣宗道光,哥哥是德宗光緒,兒子就是宣統溥儀。

哦哦,現任醇親王叫愛新覺羅·載灃,字伯涵,號靜雲。

載灃這個人算是有骨氣的,1901年因義和團運動中德國公使克林德在京城被殺,載灃被委派充任頭等專使大臣赴德國道歉謝罪,在面見德皇時,載灃拒絕德皇的跪拜要求,堅持大義。

辛亥革命爆發後民國成立,載灃被迫辭去攝政王職,閉門家居,次年載灃同意兒子溥儀退位。

在曾經的歷史上,載灃於民國十七年,也就是1928遷往天津幽居,後來又去了東北,不過載灃去東北不是為了加入“滿洲國”,載灃不但拒絕了日本人的勸降要求,並還怒斥其子溥儀投靠日本人,民族大義上並沒有虧。

載灃和他那個有機會就要當皇帝的兒子溥儀比起來強得多,也比現在京城裏那些整天做夢都想著恢復“康乾盛世”的清帝國遺老遺少強得多。

這樣的人一般骨頭都比較硬,對於某些東西也比較堅持,比如說愛新覺羅一族的尊嚴。

載灃現在來到紫禁城前攔住秦致遠和徐世昌,就是為了愛新覺羅一族的尊嚴。

當然了,這只是載灃理解的尊嚴。

懷有這樣的大義名分,所以載灃的話說出來就格外有底氣:“皇上既然已經退位,那就不再負有責任和義務,紫禁城作為我愛新覺羅一族的家產,也不是誰想進誰就進的,當初皇上退位的時候,袁大總統承諾過的,徐大總統難道要推翻不成?”

這又是所謂的“歷史遺留問題”,真是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呵呵,醇親王所言責任和義務不知所指為何,皇帝雖然退位,每年還享受著政府400萬元的優待,這難道不是優待,既然是優待?配合一下政府的外交活動難道不該?哦,我來介紹,這位是蘭芳國王陛下,這位是前醇親王殿下。”徐世昌的嘴皮子也不是蓋得,說到“前”的時候語氣格外的重。

一個是陛下,一個是“前殿下”,真是高下立判。

“哼,我不管是哪裏的國王,總之這紫禁城不是隨便什麽人都能進的,也不是隨便什麽人都能參觀的,你們當紫禁城是什麽?中央公園不成?”載灃看來是在家裏呆的時間有點長,資料也不夠豐富,對蘭芳的概念還不夠了解。

中央公園,這是京城第一個開放式公園,其實就是天安門西邊的社稷壇。社稷壇原本算是皇家園林,山水樓閣亭台軒榭俱全,從1914年開始,北洋政府把這裏建設成開放式公園,允許普通人進園參觀,這也算是民國的一大進步。

當然了,這個進步看在“我大清”的那些遺老遺少眼裏,肯定就是歷史的倒退,昔日的皇家園林成為現在普通人的樂園,不知道多少遺老遺少哭暈在廁所。

他們哭倒也不是為了愛新覺羅一族的尊嚴,而是為了失去的特權。

秦致遠以前看過一些影視劇中塑造出來的載灃,本來對載灃的印象還算不錯,但現在聽到載灃這麽說,秦致遠真的感覺就像是吃了顆蒼蠅一般惡心。

現在的秦致遠也不可能站出來和載灃對噴,還是先看看徐世昌會如何處理。

“親王大人的話,有一點我要更正,這紫禁城也不是你們愛新覺羅一族的私產,這是屬於全體國民的,正是因為有著全體國民的付出,才有了這個紫禁城,民國政府不過是允許小皇帝他們孤兒寡母暫居在這裏,並不是承認紫禁城就是你們愛新覺羅的私產,這一點親王大人要明白。”徐世昌也是老奸巨猾,不和載灃在細枝末節上糾纏。

民國初立時,袁世凱之所以會和前清朝廷達成一致,那是為了減輕前清朝廷對民國的抵觸,為了消弭戰爭之災,這次和前清朝廷進行交涉,達成了政權的和平交接,否則現在的紫禁城還能不能保持這個規模還不知道。

當時之所以會有那樣的協議,有著當時深刻的社會背景。

現在時過境遷,社會背景已經和民國初立時大不相同,這些個條款看上去就格外的不合時宜。

此時民國已經深入人心,清帝國已經成為陳年舊事被扔進“故紙堆”,說實話,北洋政府早就想把溥儀從紫禁城趕走,每年省出那400萬元來,這是苦於沒有借口,這才拖延至今。

北洋政府現在的日子也不好過,雖然因為世界大戰減少了很多外債,但財政狀況並不樂觀,因為稅務系統並不完善,又正在和南方軍政府開戰,北洋政府現在到處都是花錢的地方,雖然說還不至於捉襟見肘,但入不敷出也是肯定的。

有400萬元省出來幹嘛不好,非要養這個還沒成年的小皇帝,還要賠上紫禁城這麽大個宅子,這個買賣並不劃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