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一章 門閥恩怨

大唐的統治階級很復雜,名義上是李氏皇族掌控江山社稷,實際上,民間門閥世家的勢力很大,大到令李世民都不得不忌憚,這些門閥都有著千年的底蘊,旁支門客無數,經營地方多年,在他們所經營的地盤上有著比皇權更深更大的影響力,幾乎可以算是一呼百應,有的地方的百姓甚至眼裏只有這些本地的門閥,而不知江山姓李。

門閥世家千年,經營地方無孔不入,一個家族能夠千年延續而不衰,自然有它的本事和道理。除了對朝堂和官府輸出人才培植黨羽不斷滲入以外,最主要的還是靠門閥內的人才培養以及對天下有名望的博學大儒的招攬聘請,所以但凡在大唐境內稱得起名號的大家族大門閥,別人首先看的是它的文化底蘊,門下的大儒們講經論史,博古通今,往往一言既出,舉世皆聞,常引天下無數士子文人爭相追捧,執以尊禮。

這就是門閥的力量,用權勢,金錢,名望和文化交織起來的大網,網上的線條縱橫交錯,無論如何都無法將其剪除,一旦帝王因其勢大而欲除之,則會馬上引起所有門閥和天下士子同仇敵愾的劇烈反彈,從而引火燒身。

這就是李世民對門閥深深忌憚卻不敢輕舉妄動的原因所在,哪怕大唐的軍隊橫掃四海,戰無不勝,哪怕李世民被萬邦屬國齊尊為“天可汗”,但對國內的門閥世家卻仍無可奈何,因為這些門閥不是靠軍隊能夠剿滅得了的,一旦動手則馬上失了民心,因為世家門閥的文化勢力已然深植人心,大唐皇室能舉屠刀殺人,但不可能誅心。

可是,李家與世家門閥的恩怨又是一個躲不開的矛盾,這個矛盾大抵要從關隴集團和中原七宗五姓自魏晉以來的紛爭開始說起,解釋起來很麻煩,那是一段漫長悠遠歲月裏的相愛相殺橋段,自魏晉以來,天下的統治權基本都由門閥世家所操縱,連皇帝都不得不看他們的臉色行事。數百年裏,關隴集團與七宗五姓時合時爭,有了共同的利益則合起夥來搞風搞雨,有了利益分歧則毫不猶豫地抄刀互砍,雙方跟瘋子似的又是打罵又是相愛,像極了瓊瑤劇裏的男女主角。

比如推翻前隋一戰,李淵自晉陽起兵,當時天下門閥世家欣然景從,一同扛起了起義的大旗,各家出兵出糧,煽動民眾百姓共襄盛舉,合起夥把前隋楊家王朝推翻了,而且推翻的速度特別快,爭奪天下之戰只花了一年時間,隋朝便轟然倒塌,由此可見世家門閥的力量多麽強大可怕。

正因為如此,立國之後的李家對門閥也產生了深深的忌憚,一心想要剪除卻不敢妄動,只敢偷偷摸摸在背後搞點小動作,用側面迂回的方式壓制門閥的勢力膨脹,比如武德年間開科考,繞過門閥薦舉,直接由皇室取天下寒士而仕之,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壓制門閥權勢的手段,對七宗五姓等大門閥的評價,李世民曾下過“雖累葉陵遲,猶恃其舊地,好自矜大”,“甚損風俗,有紊禮經,既輕重失宜,理須改革”等評語。

這些話當然不是什麽好話,由此亦可看出李世民對門閥並沒有什麽好感,雖然當年大家一起同過窗扛過槍,雖然李家也是七宗五姓裏的一支,但角度決定立場,李家當了皇帝以後,門閥在他眼裏自然跟以前不一樣了,門閥勢大,枝繁葉茂,擋住李家的WIFI信號了……

所以貞觀七年,李世民把當時的尚書省仆射房玄齡召來聊了一次天,這次聊天很重要,其內容性質大抵跟百曉生的江湖兵器譜差不多,意思就是,李世民想重新制訂一本《氏族制》,將天下的門閥世家重新排名定座次。

房玄齡老奸巨猾,當然看出李世民居心叵測,於是很聰明地把這樁不討好的差事扔給了高士廉,由高士廉牽頭,將朝中的中書侍郎,禮部侍郎,禦史大夫等相當於副宰相級別的高官攏了一大堆,眾人日夜不休,一個月後,一本重新修訂過的《氏族制》終於冒著熱氣新鮮出爐。

李世民滿懷期待打開一看,只看了一眼便勃然大怒,陰沉著臉把高士廉叫進了太極宮,關上殿門大罵了一個時辰,期間有沒有表達強烈的跟高家已故婦女長輩發生超友誼關系的願望,不可考,總的來說,李世民對這本新的《氏族制》很不滿意,不滿意的原因只有一個,它把七宗五姓裏的崔家排在門閥世家第一名。

江山都姓李了,世家門閥裏卻還是姓崔的排第一,你崔家這是要上天啊。作為一手建立大唐帝國,同時弑兄殺弟逼父退位的霸道總裁,怎麽能忍得下這口惡氣?必須打回重制!

沒能領會聖意的高士廉這回終於明白了,原來李世民修《氏族制》是假,存了打壓門閥的心思是真,於是高士廉忽然福至心靈,如佛陀悟道一般豁然開朗,連夜修修改改,第二天把嶄新的《氏族制》2.0版本捧到李世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