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得小樓蘭

——日文報道中一次趙尚志指揮的戰鬥

導語:小小的滿洲國,大大的趙尚志。

在日本曾有機會接觸到一批上世紀30年代的報刊史料,包括《朝日新聞》、《警聲》等,意外發現其中包含有大量東北義勇軍和抗聯抵抗的報道內容。

這些報道出自當時的敵人之手,內容多是“討伐”、“肅清”等,美化被擊斃擊傷的日軍,並將抗聯等抵抗武裝冠以“共產匪”、“共匪”、“匪團”等稱呼(也有使用“紅軍”等名目的時候),極盡誣蔑之能事,但字裏行間仍然難掩抗聯官兵在艱苦條件下英勇抗戰,並不斷與敵沉重打擊的事實。

以1936年的《朝日新聞》而言,幾乎每一天的報紙上都可以找到抗聯活動或者日軍攻擊抗聯武裝的報道。僅僅這一點,可說就反映了抗聯存在的意義——九一八事變五年之後,中國人依然在這塊黑土地上頑強抵抗。

由於所處環境極端惡劣,大部分領導人和戰鬥骨幹犧牲,東北抗日聯軍一直是抗戰歷史研究中文獻記載較為單薄的一個領域。而這些史料,正可以作為敵人的證詞,重現當年抗聯的戰鬥歷程。因此,我認為其存在一定的史料價值。

可惜的是,由於身處國外,這些關於抗聯作戰的報道,很難與國內的史料進行對照。因此雖然下了一些功夫,依然覺得靠自己的力量考證當時史實存在極大困難。在這種情況下,我在考慮將這些資料陸續提供和翻譯出來,並懇請感興趣的朋友幫忙,提供出更多的相關史實,以期我們能夠通過這些日方材料對抗聯歷史的研究有所貢獻。

作為開端,我選擇了日本《朝日新聞》1936年2月6日的一篇報道,只有寥寥幾十個字,但東北抗聯的重要領導人趙尚志的名字赫然在其中。“小小的滿洲國,大大的趙尚志”,就讓我們來看看日方是怎樣描寫這位抗聯英雄的戰鬥吧。

報道的標題是——《湯原西方的討匪戰 我軍四名戰死》,內容如下:

[哈爾濱特稿]5日,根據記者河下提供的消息,上個月30日,趙尚志“匪”部六百余人在(松花江)下遊湯原以西八裏處發動攻勢,攻掠附近村莊。1日,與日軍討伐部隊發生激戰後“潰走”。在戰鬥中清谷曹長和其他三名士兵“光榮”戰死。

報道照片

當時日方報刊上對抗聯行動的報道大體都是如是簡單。

值得一提的是,依據當時日軍的新聞審查制度,公開報道中對日軍傷亡通常采取回避和減報,以免“誇大匪勢”和影響民眾對“王道樂土”的信心。例如《朝日新聞》曾在1936年7月2日刊登日軍川上部隊在新城子附近與報號“壓東洋”的抵抗武裝(真名不詳)約五十名發生戰鬥的報道。一個小時的戰鬥中抵抗武裝戰死三人,負傷數人。因為這支抵抗武裝熟悉地形而且槍法極好,實際日軍死五人,傷十余人。在公開報道中卻被勒令改為日軍“沒有傷亡”。為此《朝日新聞》“滿洲報道部”一位執拗的記者曾向總社去信要求維護“報道真實”,卻遭到調回本部另外安排工作的命運。因此,這次戰鬥中日軍究竟傷亡多少人,是無法準確計算的。

湯原,即今黑龍江省湯原縣,是抗聯趙尚志所部的重要根據地。戰鬥發生的時間,這裏正發生一件抗聯歷史上重大的事件。根據《趙尚志生平》記載:

1936年1月26—28日(28歲)參加在湯原召開的東北民眾反日聯軍軍政擴大會議,貫徹“八一宣言”精神。北滿各抗日武裝3軍、4軍、湯原反日遊擊隊(6軍)、民眾軍(8軍前身)、自衛軍(9軍前身)、“雙龍”隊(10軍前身)、明山隊(11軍前身)領導人參加會議,成立東北民眾反日聯軍總司令部,被推舉為總司令,同時成立東北民眾反日聯軍臨時政府。
2月1日,湯原反日遊擊隊在趙尚志的幫助下正式擴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6軍。
2月間部署在小興安嶺建立後方軍事基地和開辟湯原杭日根據地。

可見,日方報道趙尚志此時在湯原縣活動的情報是準確的。但是,這一仗的細節如何,是日軍發現了第6軍成立的消息趕來攻擊,還是第6軍成立的時候主動發動攻勢?這次作戰的領導人是誰?若是中方的史料中對此戰有所記錄,那就能夠彌補這一遺憾了。唯一遺憾的是,在中方史料中還沒有找到這次作戰的對應資料,只能留待異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