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靖宇大戰肉彈十勇士

導讀:根據日方報道,被楊靖宇部抗聯打成蜂窩狀的日軍還能朝東方遙拜,高呼“天皇陛下萬歲”。

肉彈,並不是一種熟肉制品,而是日軍中發動自殺式沖鋒的意思。在強調精神作用的日軍中,在戰局不利或攻堅不克時,經常有狂熱的官兵全身掛滿手榴彈沖向敵人同歸於盡,被稱為“肉彈勇士”。

最早的“肉彈勇士”出現在日俄戰爭期間,但都是個別行為。在一次有關靖國神社問題的采訪中,筆者發現一份記載中提到,最早以批發方式出現“肉彈”的集體性陣前自殺,出現於1936年。當時,10名關東軍官兵在偽滿“東邊道”的討伐作戰中,陷入一支中國軍隊的重圍,發起自殺性沖鋒,全部被當場擊斃,日方將他們稱為“肉彈十勇士”,並將他們供奉於靖國神社。

“肉彈十勇士”?哦,看起來是一種勇號,跟大清的某某巴圖魯似的……

這篇記載吸引我的地方,是因為這支中國軍隊,按照時間推斷,只能是當時活躍在白山黑水之間的東北抗日聯軍。由於鬥爭環境的艱苦,東北抗日聯軍的作戰經歷能夠保留下來的並不多,所以,能夠在日方的記載中看到他們的戰鬥,無疑是令人興奮的事情。

可惜,這份記載中只有一個時間,1936年1月14日,沒有更詳細的資料。

因為好奇,我采取了一個笨辦法——尋找當時的日本報紙。雖然肉彈這玩意兒在後來自殺成風的皇軍中不算新鮮,但第一次一下就冒出來10個,而且得了“肉彈巴圖魯”這樣的勇號,要是當時的記者不感興趣,那才叫奇怪呢。

可惜的是,在當年1月14日和15日的報紙上,沒有找到相應的材料。16日、17日,也沒有……

日軍在作戰中一貫有隱瞞損失的習慣,甚至為此不惜采取燒毀陣亡者屍體的手段,這一手在塞班島差點兒讓和他們打仗的美國兵發了瘋,難道這回的十個肉彈也讓日軍給燉了?

想想,覺得不大可能,因為這個“肉彈十勇士”既然是當時公開入祀靖國神社的,沒有理由不報道“肉彈是怎樣制成的”啊。

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1936年1月18日《朝日新聞》“滿洲版”中,我找到了一篇標題帶著“肉彈”的報道。

這報道還是頭版頭條呢!

哦,理解了,這種稿子總得有幾天讓關東軍審查一下吧。

讓我更驚訝的是,在這篇報道中,我看到了一個熟悉的名字——楊靖宇!

在東北抗日聯軍的作戰序列中,有“南楊北趙”的說法。南楊,即抗日聯軍第1軍軍長楊靖宇;北趙,指抗聯第3軍軍長趙尚志,兩人均為抗聯優秀的領導人。

根據日方記載,這支殲滅了“肉彈十勇士”的抗聯部隊,指揮官就是抗聯名將楊靖宇將軍——嚴格地說,這時楊靖宇將軍的部隊,還沒有正式改編為抗聯第1軍,它的番號當時是“東北人民革命軍第1軍”。

1936年,日軍已經占領東三省將近五年了,楊靖宇如何能弄得堂堂皇軍玩出“肉彈十勇士”這樣的精彩節目來?想想看如果是關東軍派出十名肉彈勇士掛滿炸彈,前赴後繼地去炸楊司令,大老楊雖然槍法如神,恐怕也要防不勝防,那可不是好玩兒的。

《染血的雪原,肉彈十勇士遺骸收容記》

幸好看來還不是這樣。

那麽,就讓我們來看看這篇報道是怎麽回事兒吧。

1935年10月起,日軍在偽滿東邊道地區,針對以抗聯為首的中國抵抗力量,發動了聲勢浩大的“秋冬季討伐作戰”。整個戰事持續數月之久。《朝日新聞》以“飄雪的東邊道血戰詳報”專欄對此戰進行連續報道。此報道屬於這一系列中的一篇,副標題是《全身被打成蜂窩(煤),為他們壯烈的末日垂淚》,內容是:

〈奉天專電16日發〉在東邊道作戰中凋謝的東瀨軍曹等十名勇士,為建設王道樂土而化為尊貴的人柱(為何讓我想起了《鹿鼎記》中的人棍?皇軍喜歡這個調調?)。他們在近來討匪戰鬥中表現出來的英勇行為,驚天地,泣鬼神,他們作為皇軍精華發動的肉彈攻擊將光耀萬邦(光耀萬邦未必,但別的國家的確沒有用這種打法的),特此詳報。
13日,接到報告,稱在桓仁縣西部放包圍的紅軍與地方武裝一部約二百人突破了包圍圈。在通化縣英額布駐紮的鈴木討伐隊福田中隊與松井中尉指揮的滿洲國軍警數百名立即出發進剿。14日晨6點,討伐隊在英額布以南和“匪團”遭遇,將其擊潰。這時,有附近居民跑來鈴木討伐隊的總部英額布大泉源村報告——講“匪團”向西溝方向遁走。討伐隊投入追擊,雙方且戰且走。“皇軍在激戰中”。接到這份報告的時候,討伐隊本部需要守備,已經沒有人員能夠出動。但是,當時正因凍傷、感胃等原因在總部治療的東瀚軍曹等13名戰士紛紛表示不肯在這個時候躺在床上養病。他們拿起武器,帶了26名“滿洲國”的警察立即趕去增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