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成武的炮彈幹掉了阿部規秀,還造就了另一個跟著倒黴的日軍中將,就是日軍110師團師團長桑木崇明。

阿部規秀臨終之時,曾授意部署寫下遺書。在這份遺書中,也體現了日本陸軍少壯派軍官偏激的一面——他在遺書中共有三條囑托,第一條是如果死後獲得旭日勛章,希望家人在祭日張掛以為慰靈;第三條是讓家人繼續為天皇“聖戰”效忠。都是無關緊要的事情,只有第二條,是要家人聯合其生前友好,控告桑木崇明見死不救,稱其與自己不合,故此援軍遲遲不至,隔岸觀火,以致出現黃土嶺之敗。

桑木是比阿部規秀年長的軍人,1936年就晉升中將,曾擔任參謀本部第一部長,在阿部規秀等少壯派軍人眼裏,正屬於要推翻的“老朽”一流。而桑木對阿部規秀也不甚看得上眼,因此雙方關系一直不好。阿部規秀被圍後,如果繼續向東攻擊前進,可以與110師團會合,但他選擇了向後轉,向來路突圍回去會合自己屬下的另兩個大隊主力,或許就是出於對桑木的不信任。

阿部規秀的控告頗有道理,我們在抗日戰爭史上經常看到日軍數十人即可控制一所縣城,有人對此十分驚訝,認為當時中國人太缺乏反抗精神。實際上,這是不了解日軍的戰術特點。日軍在華北等地據守時,因其機動能力遠非中國軍隊可比,故此有一套獨特的戰法。日軍守點的兵力一向不多,其重兵都是作為機動兵團部署,一地有警,日軍可迅速利用其控制的公路鐵路幹線迅速將兵力和重武器輸送到出事地點,形成兵力上比中國軍隊少,局部戰場上卻總是以多打少的局面。所以,日軍遭到攻擊只要能夠略作堅持,就可以控制戰鬥的主動權,而中國軍隊因為機動能力差,往往因此陷入敵軍重兵攻擊,打又打不過,走又走不過的局面。

這次桑木不能及時趕到,的確是讓第2混成旅團吃了大苦頭。

事實上桑木確實行動遲緩。不過,他的師團轄區,從保定到唐縣也是遍地八路,110師團的部隊6日才進入唐縣境內,離阿部規秀還頗有距離,而且還是山路,地形復雜,與其長期駐守的華北平原地區很不相同。這種情況下,桑木作為老將比較持重一些也是有的,倒未必真是要看阿部規秀的笑話。

然而,死了一個中將,總要有人負責的。於是,無論桑木怎樣呼冤,還是在一個月後被卷鋪蓋回國,編入預備役,一直到日本戰敗再未帶兵。

冥冥之中阿部規秀總算出了一口惡氣——那個八路楊成武命硬,我拿他沒辦法,克你桑木崇明,總做得到吧!

桑木:你這是吃不到黃鼠狼吃雞啊,什麽思想境界?!

不管怎麽說,楊成武這一炮,打死一個中將,讓一個中將解職,大概是抗戰史上最有效率的一炮了。

那麽,問題回到阿部規秀中炮上來,既然阿部規秀在陳老漢家的堂屋裏,外面又有一扇影壁,他是怎麽挨上炮彈的呢?

陳漢文老漢是此事的目擊證人。

阿部規秀踱來踱去了一陣,忽然和陳老漢來了一下親密接觸。

怎樣的親密接觸呢?余戈是這樣轉述陳老漢的說明的:阿部規秀踱來踱去,看來心緒不佳。他踱到陳老漢一家坐的炕邊,一只手扶著下巴,低著頭,無意識地往炕沿上一靠,站在那兒,似乎在想什麽心事。就這一靠,他的軍刀刀鞘恰好頂在陳老漢身上!

阿部死後,八路軍曾繳獲一口帶有阿部家徽的軍刀,不知道是不是這口。

這個場景,陳老漢記憶猶新。

好在,阿部並沒有頂多久,他又踱了幾步,就坐在了長凳上,面朝門外,一言不發。

此時,周圍響起了炮彈爆炸的聲音,估計就是八路軍試射的幾發炮彈。

阿部規秀並沒有像有些描寫那樣蹦起來去看,他依然是坐在那裏,呆頓頓的。

走出陳老漢的回憶之外,薩有一個推測:阿部規秀很可能此時在琢磨仗打成這個樣子如何交待了。戰場上有一兩顆炮彈爆炸,不是他這個級別的將領要去關心的事情。

然而,他不關心並不代表別人不關心。後來的情況表明,一直沒有炮火掩護的八路軍突然開始炮擊,讓很多日軍軍官產生了不祥的預感。旅團部的參謀等紛紛躲在影壁後向外張望,討論八路軍的炮陣地在哪裏。在山頂指揮作戰的堤糾中佐,更是清晰地看到了阿部規秀指揮所中炮的經過。所以,當八路軍炮兵轉過來開始對他試射的時候,這位“猛將”毫不猶豫地就跳了枯井,結果撿了一條性命。

就在此時,只聽院中轟然一聲巨響,劇烈的爆炸沖擊波合著彈片從大門狂飚而入,當即將阿部規秀連人帶長凳擊倒在地!

也許是因為這個經過太震撼,陳漢文老漢回憶不起來更多的細節(比如阿部規秀中彈後是否發出慘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