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抗戰中和日軍騎兵的對決,還真是發生過幾次。國民黨軍的馬家騎兵曾在淮泗和日軍騎兵碰過一次,那一仗在內戰中堪稱反動透頂的馬家軍打得十分慘烈頑強。雖然給日軍造成了較大損失,但馬背上長大的馬家精騎,竟然幹不過日軍的槍騎兵,的確有點兒讓人奇怪。最後發現問題出在馬刀上——馬家軍的馬刀比日軍短一截,質量上也有差距,打起來吃了不少虧。

為了這個原因,西北工匠精心改進,用“河州刀”工藝為抗日騎兵重新打造戰刀。因為做工精細,用料考究,馬家軍騎兵抗戰後期的軍刀現在都被作為工藝品收藏。

不過,此時馬家軍也改進戰術了,與日軍作戰從乘馬沖鋒改為乘馬接近,下馬作戰。這樣縮小了目標,在作戰中大大減少了傷亡。只是,這個戰術指導下,騎兵對殺也就沒有了機會。

真正騎兵對殺擊敗日軍的經典戰鬥,據說是新四軍打過的,據記錄,新四軍四師彭雪楓部騎兵1942年曾在沙山集和日軍騎兵拼過一次馬刀。那一仗日軍一個騎兵聯隊級別的騎兵部隊被砍得落花流水(不過也有記載,稱這一仗打的是偽軍,具體情況,尚需進一步考證)。打這一仗的,就是曾玉良的老搭档周純麟。這位同樣是哥薩克訓練出來的騎兵專家到了新四軍四師,給該師也訓練出一個騎兵團來。

能打贏這一仗,究其根本,除了技戰術水平以外,新四軍騎兵使用了被稱作“雪楓刀”的新式軍刀是一個重要原因。

八路軍的騎兵部隊,經過曾玉良團長1940年10月開始的正規化訓練,雖然在戰鬥素養上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具備和日軍騎兵對面一戰的能力。但是,這個騎兵第四旅團是日軍的王牌騎兵部隊,1901年在豐橋編成,曾參加過日俄戰爭,有正面擊敗哥薩克騎兵的戰例。從1931年起,該部一直在我國作戰,曾與馬占山、吉鴻昌、傅作義等部交手,馬上戰鬥經驗豐富。其使用馬匹均為經過改良的高頭大馬,即所謂“東洋馬”,八路軍使用馬匹則較為駁雜。由於我國古代培育馬種的技術存在缺陷,這些馬匹質量並不好,先天上有所不足,騎兵團最好的馬匹是繳獲的戰馬。

在不斷的敵後奔襲征戰中,八路軍騎兵團的補給遠不如日軍,無論人還是馬的營養、休整都難以保證。特別是129師騎兵團是當時在敵後堅持的唯一一支團級建制騎兵部隊,對日軍威脅很大,已經形成一種象征意義。在這種情況下,就算和日軍拼一個一比一,也是得不償失的事情。

而且,在大辛莊之戰前,騎兵團剛剛經過在王行杖村的血戰,為軍區機關在敵軍封鎖線上硬砍出一道口子,兵力損失很大。《中國騎兵》書中主人公“大劉”的戰馬在戰鬥中重傷而死。(抗戰中傳遍冀魯豫、著名的戰鬥口號“共產黨員集合”,就發生在這一仗戰騎兵團突擊王行杖子日軍陣地的戰鬥中。)

當時騎兵團共有四個連到達大辛莊,但經過幾個小時激戰的部隊已經兵力銳減,人困馬乏,連平時當作寶貝的騎兵斥候偵察員,都補充到了戰鬥部隊。

與之相對,日軍騎兵第四旅團第26聯隊是新銳之師,以逸待勞。這個聯隊共轄三個騎兵中隊,一個機關槍中隊和若幹聯隊直轄單位,定員950人,齊裝滿員。大辛莊之戰時該聯隊還附一個迫擊炮中隊(使用繳獲的迫擊炮裝備)。從實際作戰來看,日軍參戰騎兵四五百人,除去機動性不夠好可能沒跟上的迫擊炮中隊和機關槍中隊以及留守人員,可能這個騎兵聯隊的主力都上陣了。

這種情況下與敵作硬拼顯然不是很好的選擇。

根據從档案中找到的材料,這時曾玉良團長做出了一個非常精彩的戰術決定,他下令兩個連的騎兵列隊,做出要向日軍沖鋒的架勢。

日軍騎兵第26聯隊的指揮官立即就相信了。

這是因為日軍很熟悉129師騎兵團,知道這是一個輕騎兵團,是以騎乘作戰為主的,曾玉良這個陣式,完全符合輕騎兵團的典型攻擊戰術。

他不知道曾玉良團長把其他的兩個連和配合作戰的二十一團部隊全部埋伏在了戰場側面和後方,而且下了一個戰鬥一開始就把子彈打光的死命令。

土八路一向吝惜子彈,有打三槍就開始沖鋒肉搏的老傳統,曾團長下這個命令,明顯是今後的日子不打算過了。

從這個命令來看,曾團長壓根兒就沒想過用馬刀去沖騎兵第26聯隊,他是在賭博。

賭的是日軍騎兵的驕橫。

以日軍的部隊編成而言,如果八路軍騎兵沖過來,他們應該下馬,趴在地上放槍,這才是槍騎兵的標準戰術。雖然不好看,可要真這樣打,在日軍密集的火力下,鬧不好曾玉良得付出半個騎兵團才能輪到朝日本兵劈馬刀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