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島節郎的書中,提到和地雷打交道有好幾次。他自述第一次遭到八路軍拉發地雷攻擊是在昭和18年,即1943年4月11日(日本兵喜歡記日記的習慣提供了準確的時間),地點是招遠縣栗下林家。對桑島來說,幸運的是八路軍拉雷稍早,他在尖兵後面的本隊中行進,所以沒有受傷。

還有,1943年4月,日軍獨混第五旅團以17、19兩大隊為主力,討伐在畢郭等地建立根據地的八路軍5旅第14團(即山東縱隊第5旅第14團,團長梁海波)。桑島隨柏崎討伐隊18日偷襲據說暗藏八路軍部隊的萊陽縣姜家莊,結果因為向導帶錯了路,到達時八路軍已經轉移。桑島作為衛生班長,記錄這次行動毫無戰果——“雖然向遠處轉移中的八路軍發射過迫擊炮和重機槍,但雙方沒有實質性的交火。敵方遺棄的屍體一具也沒有,討伐隊卻有兩人重傷,可以說日方損失更大些”(P109)。兩名重傷者之一是第17大隊第4中隊群馬縣出身的三輪一等兵。他看到老鄉家有一筐雞蛋,伸手去拿,卻觸發了雞蛋筐底下設置的詭雷,當即被炸斷一條手臂。

日本《華北治安戰》中1942年的山東半島,圓圈中是八路軍的控制區和國民黨軍的控制區。桑島在參加深入山區的掃蕩作戰時,也曾在墻壁上看到“中國國民黨萬歲”的標語,與“中國共產黨萬歲”的標語交相輝映。

而一雷炸死炸傷九名日軍的戰鬥,則發生在1943年5月。

5月21日,日軍第17大隊命令桑島所在的第1中隊(柏崎與二三中尉指揮)從招遠移駐棲霞縣塞裏(注:中方記錄為寨裏),作為青煙公路上的一個警備據點。青煙公路是當時橫斷山東半島的唯一公路,也是獨混第五旅團的機動大動脈。塞裏則是這條公路去往蓬萊、大辛店的岔路口,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棲霞、蓬萊兩縣山地縱橫,八路軍十分活躍。桑島寫道:“青煙公路在蓬萊和棲霞境內山區的路面高出地面六七米,眺望的風景令人心曠神怡。在山峽之間可見點點村莊,一片和平景象——而這些全部是八路軍控制的村子!”(P116)

這次移駐過程頗為艱難。21日,桑島隨第1中隊從招遠出發,走了一個小時,就在陳家村和八路軍遭遇。我之所以寫這一小段,是因為桑島記載這次戰鬥和日軍交手的是八路軍騎兵。因為這個地方在山東半島的東北角,王外馬甲的《中國騎兵》曾談到當時縱橫華北的129師騎兵團,其作戰範圍似不及此。桑島的記錄昭示,在岡村寧次指揮日軍連續進行四二九、五一等大掃蕩之後,冀魯豫的八路軍很可能還有第二支騎兵在敵後活動。

這次戰鬥以日軍迫擊炮小隊炮擊開始(桑島稱八路軍馬術很好,轉移迅速,一發也沒有擊中),到八路軍用捷克式輕機槍和步槍在棱線上反擊追擊的日軍,先後打了二十分鐘,而後八路軍神秘地消失了。日軍受到了一定的損失,桑島親手用三角巾給一名叫做角田秋治的上等兵(群馬或大阪人)包紮。由於角田所受為腹部貫通傷,當時無法搶救,兩個小時後痛苦地死去。為了安撫軍心,日軍23日派出了女性為主的慰問團到桑島所在的部隊演出鼓勵士氣。

在這次轉移中,桑島也記錄了和地雷有關的事情。在一個叫做郭家店的村子附近,日軍發現路中央豎起了一個高兩米、寬20公分的木牌,上面寫道:“山本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已在南太平洋戰死。”

有日本士兵想去移動木牌,被有經驗的中隊書記官桂曹長制止——“別碰它!”他猜到木牌下必有地雷。桂曹長從路邊的水溝摸過去,靠近木牌,用繩子將其拉住,從安全的地方一拖,果然“轟”的一聲,如他所推測的那樣發生了爆炸。

桑島寫道:“山本長官昭和18年4月18日因密碼泄露,在從拉包爾前往布幹維爾島布因基地時,遭到美軍戰鬥機的伏擊,飛機被擊落而戰死。這件事當時在日本國內都沒有公布,當然,討伐隊的官兵們更是一個人也不曉得。”(P117)

用這種方式知道在軍中深孚眾望的山本大將之死,對獨混第五旅團的官兵們來說,頗有黑色幽默。

25日開始,日軍第1中隊開始在塞裏東側一公裏處建造炮樓。與此同時,為了掩護這一據點的建設,日軍17大隊派出第3中隊(中隊長近藤大尉)、第4中隊(中隊長柴山茂中尉)和第1中隊攜手,由近藤大尉指揮,在塞裏周圍連日進行掃蕩。八路軍則回避正面戰鬥,但不時以冷槍冷彈襲擾日軍。

桑島的衛生班也隨討伐隊行動。他這樣回憶5月31日夜間出動時發生的事情(P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