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星際孤兒

星際孤兒是個特殊的群體,由來已久。

地球當初毀滅得十分突然,只有極少數人類逃過一劫,散落在各大行星,全都忙於自救,無暇它顧,等到半個多世紀以後,才想起或許在遙遠的外星上還有同類生存,於是開始著力重建星際交通系統。

星際交通花費巨大,很長時間內都沒能恢復到鼎盛時期的水準,飛船很少,可攜帶的物品也不多,至於乘客,更是要千挑百選,只有最為必要的人物才能登上飛船,數量少到可以忽略不計。

照此下去,星際交通系統早晚會再度崩潰,幾大行星到時只能各行其是,獨立發展,有人發出極為悲觀的預測,以為人類會因此走上截然不同的進化道路,最後成為完全不同的物種。

與此同時,人類還面臨另一個難題,地球毀滅產生的恐慌情緒一直持續,人類的生育意願極低,人口遲遲得不到提升。

經過多輪協商之後,有人提出一個方案,希望同時解決兩個問題。

星際孤兒出現了,他們是人工胚胎,由飛船送往別的星球,這樣做有多重好處:子女與生物學上的父母幾乎不會再見面,免去許多道德困境;人口流動,免去生殖隔離的威脅;給星際交通一個存在的必要理由,而且對飛船的要求不高,只需要小小的角落,就能運輸數萬枚胚胎。

數十年後,人類的恐慌情緒逐漸散去,生育率開始上升,星際交通也得到巨大發展,擁有更多的經濟利益,甚至恢復一部分客運功能。

問題已不存在,但是星際孤兒卻沒有取消。

一方面,大批人類已經養成當“甩手父母”的習慣,生育就像交稅,交過之後就與己無關,雖然這樣的做法與心態極具爭議,卻是真實存在的社會習俗。

另一方面,各大行星發展不均,逐漸分出強弱,派送星際孤兒開始帶有某種等級象征,實力強大的行星,送出的孤兒最多,接收則最少。

總之,這項制度成為各方回避的遺留問題。

對那些星際孤兒來說,問題沒有那麽復雜,他們與普通人一樣,總要優先考慮身邊的問題,比如做哪種工作、交什麽朋友、在哪裏玩樂……

當一名星際孤兒成屍體時,問題就更少了。

袁蜜語袁小姐沉入水底又漂浮上來,推她下水的“猴子”按規矩報警,等到警察出現,他鎮定地講述前因後果,將事件歸咎於外來者的一時不慎,“她想看河裏的魚,結果沒站穩,就在這裏,我伸手,差一點,沒抓住……”

陸林北沒看到這一幕,他被枚千重打發走了。

“真是遺憾,如果你不相信家族的人,憑什麽獲得家族的信任呢?這是雙方面的事情。你先回家吧,好好想想。或許以後還有機會,或許。”

枚千重語氣並不嚴厲,可以說是和藹,也可能是因為完全不在意,否則的話他就不會帶來“猴子”,作為備用方案。

“猴子”名叫陸葉舟,同伴都叫他“葉子”,也是枚家收養的星際孤兒,從小就是枚千重的跟班,對他言聽計從。

陸林北沒說什麽,揀起椅子上的書本,向鎮裏走去。

“袁小姐的水性可不怎麽好。”陸葉舟做出一個姿勢,好像在請陸林北觀賞水中的景象。

陸林北加快腳步,半途中他遇到開車過來的警察,給他們指了一下方向,沒說多余的話。

回到家裏,陸林北扔掉書,整個人摔倒在床上,回想剛才的事情,發現自己從頭錯到尾。

他沒通過“考驗”,失去一次寶貴的機會。

他也沒救下袁小姐,甚至沒有做出嘗試,眼睜睜看著她被推入河中,聽到她的尖叫。

他更沒弄清袁小姐到底是不是敵方間諜,茫無頭緒,連邊都摸不著。

思來想去,他甚至弄不明白自己最真實的想法:究竟是後悔失去了機會,還是後悔沒能救人?這讓他尤為氣餒。

臥室很小,窗子朝西,這時正有陽光從外面悄無聲息地透進來,像一個毫無感情的看客,盯著血淋淋的場面,仍嫌血腥味不夠濃重。

靠墻的位置擺放一張雙層床,陸林北住下鋪,上鋪另屬他人,沒錯,他今年二十七歲,還沒有獨立房間。

床尾與墻壁之間立著一張瘦高的櫃子,除此之外,房間再無余物,簡潔得像是一間牢房。

外面傳來開門的聲響,只憑腳步聲,陸林北猜出這是“媽媽”回來了。

媽媽是這幢房子的主人,也是一群孤兒的看護者,六十幾歲,又高又壯,從來就沒年輕過,也不見變老,撫養過許多孤兒,這是她的職業,也是喜好。

孤兒們長大之後就會離開,一些進農場當維護員,另一些去往異鄉尋找機會,轉折通常發生在孤兒二十三歲之前,中學或是大學畢業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