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趁火打劫

李皇後走到殿外, 傳信的士卒平緩了一口氣,跪倒在地,“皇後殿下千秋。”

“前方戰事如何了?”李皇後攥著雙手焦急的問道。

士卒將戰報呈上, 叩首道:“四月二十五, 江陰侯吳達與燕王於德州交戰, 首戰失利, 德州城陷,已率兵退至濟南府重新布防。”

前線連夜傳來的軍報猶如晴天霹靂一般打在李皇後身上, 使她差點暈厥過去。

翌日

燕王在德州大敗朝廷軍隊的消息一夜之間傳遍全國,身在應天府的朝臣紛紛感到恐慌,叛軍已攻至濟南府城下,還有些得罪過燕王及燕王世子的官員則囑咐族人收拾行囊,做好了南逃的準備。

首戰失利,軍心受挫,這對於本就處於慌亂人心不穩的朝廷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武英殿——

李皇後坐於垂簾內, 太子則坐在龍椅旁,望著朝堂上一個個皺著眉頭爭論的大臣, 李皇後一時間也拿不出注意了。

“連江陰侯這樣的老將都沒有辦法勝過燕王,那朝中還有誰可以阻擋?”有大臣恐慌道。

“江陰侯手中有整整三十萬人馬,其中還有我大明最精良的火.器營, 人數碾壓,也無後方顧慮, 為何會輸?”

“江陰侯畢竟年逾古稀, 人老了自然也沒了什麽爭強之心,所以之前一直躲著不肯出兵,肯定是覺得自己敵不過燕王,所以才借口推脫不出兵。”

“濟南府可是應天府最後的門戶了, 濟南若失,燕兵就可長驅直入,既然江陰侯不行,還請殿下另派他人為將,抵禦叛軍。”

“對啊,濟南萬不可再失。”

太子見眾臣你一言我一語,似都在膽怯燕王,要求重新派遣將領,於是開口道:“諸位稍安勿躁。”

太子一言止住喧鬧,於是又道:“本宮日前聽到一個消息,說塞北的戎狄,韃靼已率帳下諸部南下,欲趁燕國空虛而攻占燕地,此事本宮已派人前往塞北核實,若為真,燕王腹背受敵,必然會自亂陣腳。”

太子一番話,讓眾臣又重新燃起了希望,還有大臣指責燕王道,“燕王謀逆,狼子野心,不顧封地百姓與國土,起兵作亂,這才導致胡人有機可乘,若幽雲之地再丟,那麽他就是第二個漢人的千古罪人,也是國朝最大的罪臣。”

“報!——”

一匹快馬疾馳入城,受召之後,官員風塵仆仆跑入武英殿,在文武百官注視下上前,喘著粗氣屈膝跪地,稍緩和了一口氣奏道:“啟稟太子殿下,皇後殿下,塞北有探子傳報,韃靼可汗親率帳下大將領兵南下,已攻至北平府前。”

“來得真是及時。”皇太子趙旭大喜道。

滿朝文武除少部分憂心北方的朝臣外,其余臣子都似松了一口氣。

“濟南府那邊該做何準備?”李知裕開口問道。

“江陰侯戰敗,致使軍心低落,此責不可推卸,應當嚴懲,另換他人為將,只要守住濟南,等韃靼攻破北平,燕王必然會回援,到時候濟南府之圍自然可解,再趁機收回北直隸等失地。”有大臣獻策道。

“江陰侯以超三倍兵力戰敗,足已說明其能力不夠,濟南府至關重要,萬不可再丟了。”

有大臣提出更換統帥,卻遭到皇太子趙旭嚴詞拒絕,“不可,臨陣換將乃兵家大忌,江陰侯之所以敗,亦與在場的諸位脫不開幹系,昔日江陰侯上疏,燕兵士氣高漲,不可貿然出兵,諸卿卻以江陰侯懼怕為由,催促其出兵,才造成今日之果,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本宮相信江陰侯的忠誠,諸卿又何故如此著急?”

趙旭的話使得百官聲止,紛紛慚愧的低下頭不再多嘴埋怨,尤其是包括李皇後在內的李氏一族都變得啞口無言,催促出兵乃是李氏一族的執意,其目的就是要引罪至江陰侯身,好再借機安插李氏的人上前線掌控軍隊,讓獲罪的江陰侯以戴罪立功的名義僅作為輔將,依舊作為這場戰爭的指揮官,但無統兵之權,但似乎他們忽略了皇太子趙旭對於江陰侯的信任以及對於母舅一家的防備。

“如今本宮只知道德州失守,待江陰侯陳書才知為何會戰敗,屆時再追究責任也不遲。”皇太子又道。

“太子殿下聖明!”

散朝之後文武百官從武英殿離去,有武將連連搖頭嘆息道:“如今朝臣,不以異族入侵為憂,反而為之歡喜,當真是荒謬。”

“若是先帝見到了今日之朝堂,怕是不能瞑目。”一些補子上繡走獸的武官紛紛嘆息。

“許公覺得呢,這些日,朝堂上都不見許公出聲。”有官員問道。

信國公許毅摸了摸花白胡須,“我等為人臣,做好應盡的本分與指責,不辜負先帝所托便好,其余諸事,也非我們之力可以改變的,多言恐獲罪,不如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