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仁義之君

永康四年二月,盛春;

是日清晨,皇帝與文武百官正在奉天門內進行朝議。

工部報順天府宮城營建一事,為加快遷都的進程,皇帝下令增招工匠。

兵部報邊務,多為遼東沿海的防務,“自長城加固以來,北方諸胡安穩不少,然遼東山海關以南的海域島夷頻繁登陸,騷擾邊境百姓,不勝其煩。”

“一月之內,山海關遭三次海寇侵襲。”兵部將戰報呈上,“請陛下禦覽。”

司禮監掌印太監王彥從台上走下接過軍報轉呈皇帝。

兵部的軍報出來後,群臣陷入議論,“山海關一直都不安寧,尤其是先帝朝時疏於邊境防務,使得東邊的海寇日益猖獗,沿海百姓苦不堪言。”

“島夷宵小,屢次擾我邊境,驅逐還會再犯,請陛下派遣水師,將其滅於海上。”

“島夷以海為生,熟悉水性,他們的船上也有火器,水上的作戰能力不比國朝水師差,平常無蹤無影,一到缺糧之時就登陸發動偷襲,燒殺搶掠,就算我們派再多的水師也沒有辦法一網打盡,這才是他們最可恨之處。”

“山海關……”旋即有大臣驚到,“燕王殿下不就在山海關嗎。”

“軍報中沒有提到燕王殿下,想來殿下應該是安全的。”兵部尚書道。

“報!”

遼東一份八百裏加急軍情傳入朝堂之中,“遼東緊急軍情。”

夜襲八百裏赴京的戰報因朝議正在進行沒有經兵部而直達朝中。

“念。”

“二月初四,島夷於夜中偷襲山海關,將我軍於海上的巡船擊毀。”

山海關受島夷騷擾自建國以來從未間斷,近幾年又因為國朝的內亂而致使他們頻繁入侵。

“島夷畢竟只是一些賊匪,山海關有重兵把守,不足為懼。”

此刻群臣,最擔憂的不是軍情與邊境百姓的安危,而是身處山海關中燕王安危。

“燕王殿下如何了?”

“陛下,山海關時常逢島夷入侵,雖兵力強悍,但刀兵相見,免不了誤傷,懇請陛下召歸燕王殿下。”

“懇請陛下召歸燕王。”

送軍報的人還跪在殿內,一夜奔襲讓他疲憊不堪,若不是面君,他恐怕早已經昏睡過去,如今也只是強撐著意志。

傳信兵雖然去了甲胄,但皇帝一眼就認出是從遼東來的將士,當著眾臣的面以君父的態度問道:“燕王呢?”

皇帝終於開口問話,傳信兵旋即叩首,“每逢敵襲之時,燕王殿下都會親自帶兵殺敵,島夷攻城不利後轉戰周邊,迫使百姓內遷。”

遼東送來的與燕王相關的戰報如今還壓在皇帝的桌上,那封直達皇帝手中的奏報,就連兵部都不知情,九邊重鎮,所握軍力多達四十萬,總兵皆由皇帝親任,亦只對皇帝負責,其權力極大,掌軍、政、法三司於一身。

隨後傳信兵又拿出一封密函,“燕王殿下不忍沿海的百姓受難,獨自赴險登船與賊首談判,試圖招安,用金錢糧食為酬勞,雇其作為山海關附近的護衛隊,於昨夜順利招安一支島夷的船隊,聽後陛下指揮。”

士兵後來的話可謂震驚了朝堂,遼東以南與國朝以東的海域上海匪島夷眾多,除了異族,還有一些犯了死罪的漢人逃亡海上,成為了海匪,猖獗之時,海上的勢力還會聯合一起侵犯大明邊境搶掠食物。

“誘之以利,招安海匪,以匪禦匪,燕王殿下好謀略,與其耗費人力物力與財力去驅趕這些如蠅一般難纏的土匪,不如利用他們在海上建立起防線,這樣不僅可以避免戰火對將士的傷亡,也不必勞師動眾遷移沿海的居民。”

趙希言對於山海關防務用招安的計策避免海匪的騷擾,得到了朝中文臣們的一致認可。

涉及遼東沿海地區,很快就有了質疑的聲音。

“若沒有記錯,遼東山海關附近沿海一帶居住的都是罪人之後的賤民吧。”

正因為受苦受難的都是不受重視的賤民,故而每逢戰報死傷的人數都從未將這些賤民納入其中。

對於這些賤民,朝臣也是冷漠的,他們甚至覺得身為國家親王,皇帝之子的皇子為了這些賤民赴險去與匪寇談判是自降身份與不值得的。

“這些罪人之後,本該株連,是陛下仁慈才網開一面,殿下貴為皇子,千金之軀,豈能為了一些賤民跑去與不講道理的島夷談判呢。”朝臣們對於趙希言的做法有些後怕道。

一旦沒有談妥,島夷翻臉,皇子隨時都可能有生命危險,為一些罪人而失去一位賢明的繼承人,在他們心中,無論如何這都是不能接受。

“山海關雖終年受島夷襲擾之患,但也從未失守過,國朝的兵力足矣將這些賊人抵禦在關外無法登陸,殿下之舉,實是為這些賤民在求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