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政令

奉天門內的禦座旁另設了一張朱漆座椅,監國的親王威嚴坐在椅子上,從容鎮定的聽著各司的匯報。

“永康六年,陛下於秋九月北伐,動軍三十萬,青壯勞力北上,屯田無人收割,遂征民夫,今遠征長途跋涉,費時費力,恐糧食短缺,請殿下早做防備。”

當趙希言看到名冊中竟將司禮監秉筆太監王彥命為督糧官時,當即將其更換,“寡人雖不禦兵督戰,然也懂得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前線作戰,後方補給的重要,糧草為遠征的重中之重,豈可交由閹人來辦。”

眾臣覺得有理,紛紛點頭附和,“殿下英明。”

監國第一日,除了日常政務,趙希言在遠征期間在朝中下達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宗室子弟與百官出行戒奢從簡,為節省出軍費,也令宮中不得鋪張浪費。

而皇帝的軍隊並沒有急於北上開戰,而是在先行去了一趟順天府,查探民生,觀看宮城的營建以及去昭陵祭奠仁孝張皇後。

當皇帝抵達順天府時,這裏的百姓誇贊的並不是皇帝而是曾在這兒執政的燕王,在燕地,一系列惠民的政策與愛民之心使得趙希言要更得民心,甚至取代了自己這個曾在此治理了數十年的帝王。

——紫禁城武英殿——

前線奏報每日一達於朝,同時還有通政使司上交的各地奏報,臨近十月的冬至,冬至祭祀與朝會因為皇帝遠征而罷。

“陛下率軍行至順天府,於順天府停留了三日。”官員匯報著情報,“在順天府的幾日,陛下回了藩邸同時還去了昭陵。”

正在處理地方事務批閱奏疏的趙希言忽然頓住了手中的筆,那沾染了紅色朱砂墨的筆尖在白色的宣紙上染出了一個極大的紅漬。

“他什麽時候都能去昭陵祭奠母親,但三十萬大軍遠征,每日所耗費的錢財軍糧數以萬計,這都是從百姓身上征來的。”

趙希言放下筆,“戰爭,贏了逞一時之快,輸了,滿盤皆輸,可無論輸贏,百姓都要受苦。”

“我們與北方的胡人打了數千年了,但他們仍然繁衍不息,對中原的騷擾也從未斷過。”趙希言又道。

官員從旁道:“站在國家的立場,君主都希望可以開疆擴土,希望自己的國家成為強國,霸主,草原上的民族也不例外,如果他們強大了,一樣也會入侵我們,中原已經不是一次兩次被外族入侵與戰領了。”

看著戶部呈上來的度支,趙希言按了按額頭,“仗還沒開始打呢,寡人竟先擔憂起日後的糧草了。”

官員抱著一本簿子,從旁協助趙希言理政,“殿下先前在遼東見到了太多苦難的人,嘗民間疾苦,心中才有這層憂慮。”

“若這場仗打個三五年,寡人只怕突降天災,屆時無數百姓就要因這場戰而餓死。”趙希言道,“戶部尚書說得對,頻年用兵,物資儲備不足,征收的新糧要為將來儲備起來,最怕的就是有變故發生。”

“天佑大明,上天不會如此殘忍的。”

堆積在桌上的奏本慢慢見了底,此時也已到了黃昏時分,將用晚膳之時,夕陽從窗外斜進殿內,趙希言伸了伸懶腰。

一旁的官員則將其堆放整齊交由幾名太監送還給各部手中,“殿下處理政務越來越嫻熟了。”

趙希言起身,“也不知何緣故,我以往是最頭疼書本的,而今竟能在這張椅子上拿著筆一坐就是一整日。”

官員隨於身後,抱著袖子回道:“因為殿下心中明白,殿下手中握著的,是天下的民生。”

趙希言走到殿外,長吸了一口氣,斜陽照在她的右半身子上,影子就倒映玉龍梯上,“陪寡人出去走走吧。”

“是。”

——

自遠征開始,朝廷下達了新的政令,為防細作,全城戒嚴,上至宗室下至百姓皆不得鋪張浪費,特旨酒樓、飯店、茶肆,禁止奢靡浪費。

——京城——

趙希言帶著一名官員便服出行,從西華門乘車出了紫禁城。

京城的街道還如往常一樣繁華,受戰爭的影響,物價有所波動,尤其是糧食。

黃昏將散,入夜時分,酒樓茶肆裏的夥計紛紛挑著燭火走出來,將店外屋檐下掛著的燈籠取下,將裏面的燭火引燃隨後重新掛上。

隨著夕陽最後一縷余暉消失在山頭,夜幕降臨,華燈初上,街道上少了許多衣著樸素的勞作百姓,而多了一些車馬以及衣著華貴的仕宦子弟。

趙希言微服私訪,帶著張九昭進了一家極大的酒樓,因為戰事,酒樓內吃飯的人雖有不少,但沒有了往日的熱鬧。

趙希言帶著張九昭要了樓上一間臨街的雅間坐下,點菜時,二人只要了兩盤素菜與一壺酒,換做是以往,見客人衣著華貴,夥計們定會多多舉薦酒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