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終章

洪佑四年,皇帝率文武百官進入順天府,由於皇帝在北平的威望極高,入城之時,順天的百姓自發的至城樓前跪迎。

禁軍護衛,天子儀仗進入京師,百姓們跪在道路兩側連連叩首,“陛下威武。”

“陛下萬歲。”

山呼萬歲的聲音響徹天地,皇帝坐在玉輅內,命左右將卷簾卷起,與皇後一同向車外招手。

京師的紫禁城仿照金陵紫禁城所建,格局基本一致,但規模要大許多。

皇帝正式遷都後,短短數年時間,京師的繁華便遠超金陵,發展經濟的同時,也在加強軍備,此後長達數十年,北戎不敢來犯,而東邊海島的倭寇也被水師阻擋在關外。

洪佑五年春,正旦大朝會,入京朝貢的邦國遠超幾朝先帝之和。

洪佑六年,晉王趙哲大婚,娶民間王氏女,次年,晉王夫婦誕下一子。

——順天府京師——

晉王攜妻兒入宮請安,“臣趙哲,恭請聖安,皇後殿下安。”

乾清宮內,皇帝擡了擡手,“賜座。”

“謝陛下。”趙哲起身,牽著妻兒緩緩坐下。

此刻晉王妃懷中抱著一個剛出生剛滿月的嬰兒,正睡的香甜。

待妻子坐好後,晉王將孩子抱起,抱到趙希言與皇後沈氏跟前,“蒙兄長賜婚,方有今日,特攜妻兒前來謝恩,也請兄長為小兒賜名。”

趙希言伸手抱過孩子,小手握拳忽然醒來,但見皇後後並沒有哭鬧,而是瞪著與她母親一樣的雙眼,“禾兒,你看。”

沈皇後看著孩子,醒來後竟不哭鬧,“這孩子日後一定有大出息。”

“請皇後殿下賜名。”晉王道。

沈皇後思索了一會兒,“孩子是父母的恩賜,鈺,寶也,不如就取名為鈺吧。”她轉頭看向皇帝。

趙希言點點頭,“這個字好,小娃娃生得漂亮,如玉一般。”

晉王遂攜妻子跪伏,叩謝道:“謝陛下、皇後殿下賜名。”

——

洪佑七年,此時距皇帝大婚已過去四年,然內廷一直無嗣出,眼見皇帝邁向不惑之年,這讓群臣萬分焦急。

尤其是晉王大婚生子之後,文武百官便再也沉不住了,聯名上書皇帝,請求再挑選良家子。

登基多年的皇帝,不用動怒也能輕而易舉的說服百官,總是能找到理由搪塞過去,不敢再朝堂之上大鬧的朝臣,便只能堵著皇帝的出行。

“陛下,而今陛下已娶妻三年,然中宮一直未有嗣出的消息出,國本不立,則無法安天下,而今盛世,皇嗣卻無所出,這讓臣等都為之擔憂,請陛下三思。”大臣們拿著笏板堵在了乾清門前。

皇帝靜坐在步輦上,“皇嗣固然重要,但朕如今尚在盛年,諸卿擔憂什麽呢?”

“早立皇儲,可安人心。”有大臣道。

“是太子立了能安人心,還是明君政策,創造盛世可安人心?”皇帝問道,見眾人不語,“諸卿何必操之過急?”

“陛下……”仍有朝臣不死心道,“陛下正值盛年,然內廷六宮空缺,陛下每日同皇後起居,已是違背了祖制……”

“夠了!”皇帝忽然怒道。

群臣少見她動怒,這一次便將幾人嚇楞,“朕只不過效仿尋常人家,若天下百姓都能如此,少一些寵妾滅妻的醜聞,這才是真正的安寧。”

此後,帝後同起居數十年如一日,每有朝臣上疏為皇帝再次挑選良家子,都會遭到皇帝怒斥,隨著一些老臣相繼辭官,新科進士慢慢進入朝中,納妃與皇嗣之事的發聲便越來越少。

洪佑十三年,裕王趙瑞於京師裕王府舉行冠禮,同年,晉王趙哲誕下第三子,皇帝下旨將其接入宮中交由皇後撫養,賜名趙頊。

同年,裕王趙瑞娶朝臣之女為妃,由太常寺與禮部操辦。

——坤寧宮——

親王納妃的大喜籠罩著整座京師,包括紫禁城內也是一片喜慶,皇帝為裕王長兄,長兄如父,故而為其大肆操辦,又賜各種珍寶至裕王府。

是夜,京師的夜晚依舊繁華熱鬧,但最熱鬧的還屬今夜的裕王府。

白日的喜慶過後,紫禁城便重回了安寧,尤其是夜晚,只有來往的宮人與太監,邁著輕盈的步伐不敢出聲。

內廷只有坤寧宮還掌著燈火,皇帝沐浴更衣回來,只見沈氏坐在鏡台前,緩緩散下青絲。

十余年過去,絲毫不見眼前人容顏衰老,“好奇怪。”

“奇怪什麽?”沈氏一邊對鏡梳頭一邊問道。

“今日姐姐替我梳頭,已然見有華發,可是我見姐姐,容顏卻沒有絲毫改變。”趙希言道,“甚至比晉王妃王氏看起來,還要年輕。”

沈氏隨後放下手,“晉王妃已是生育了三胎之人,難道陛下不知道生育會使如此加速衰老與縮減壽命麽?”

趙希言愣了愣,“聽過醫師說女子生產,異常兇險,如過鬼門關,宗婦因產子而亡的,也有不少。”隨後走到沈氏身後一把環住,“聽著屬實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