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一章 疆界

可渡關。

五尺道蜿蜒至滇地,於“可渡河”兩岸的一段被稱為“可渡關驛道”,位於後世宣威市楊柳鎮。

可渡關處於可渡河以南、驛道的險隘之處,有“滇黔鎖鑰”、“入滇第一關”之稱。

諸葛亮征南時便屯兵於此。

也先以為李瑕過了可渡關之後會繼續逃,卻沒想到,李瑕竟是在關城駐紮下來。

那自然是攻打關城了。

可渡關前道路狹窄,不過六尺,蒙軍擺不開陣勢,前兩日只是驅山民攻打關城,未能攻打下來。

也先卻通過這樣試探性的進攻,看到了李瑕守關的決心。

對此,他十分困惑,不明白這個宋將是怎麽想的……這裏畢竟還是大理境內,宋軍怎麽可能在此長期鎮守。

雖然感到奇怪,他還是從南面、西南面分別招來了磨彌部、羅婆部的寨兵,做好強攻可渡關的準備。

……

關城上,李瑕麾下的幾個佰將也十分不解。

他們不像是高長壽,更傾向於盡快返回宋境,因此不太明白為何要據此守關。

鮑三先提出了疑問。

“縣尉不是說,在大理境內消耗蒙軍毫無意義嗎?”

李瑕點點頭,道:“今日我召你們商議,就是要你們知道,由此往北,不再是大理境內。你們可以將它視作……宋境。”

“宋境?”

各個佰將都是一愣。

“不錯。”李瑕道:“你們身後,之前叫烏撒部、烏蒙部,往後叫威寧、昭通,都是大宋的羈縻之地,在地圖上也屬大宋所有。”

伍昂問道:“承平時烏撒部……威寧是羈縻之地不假,可百年前已歸附大理了。”

“如今大理被滅,正是它重歸大宋之時。”

“可……”

伍昂還想說話,鮑三拉了拉他,低聲道:“縣尉是要做蜀帥的。”

“是。”伍昂應了一聲,道:“小人明白縣尉的志向,只是……羈縻之地,尤其是烏撒、烏蒙這些部落,向來是不聽朝廷調遣。此地說是宋境,其實根本就是蠻荒之地。之前兀良合台攻蜀,經烏蒙部入境,沿途毫不受阻,可見一斑。”

鮑三道:“縣尉,小人也是知縣尉志向,且絕不畏戰。擔心的是,我們守關能守得了一時,但此地沒有支援,沒有補給,只怕不能長期艱守。”

李瑕不急著回答,又問道:“誰還有疑惑嗎?”

茅乙兒、俞田對視了一眼,不敢說話。

摟虎、熊山懶得想這些,總之李瑕怎麽吩咐他們就怎麽做。

宋禾一向話少,於柄想了想,道:“小人也有這個擔心。可渡關離慶符縣太遠了,且一路上都是五尺道這種難行的路,離大理卻太近了。”

於柄這句話說到點子上,各個佰將紛紛點頭。

事實上,可渡關被稱為“滇黔鎖鑰”、“入滇第一關”,指的是這裏是滇地守衛北面之敵的關城。

而李瑕卻要借這個關城,扼守南面來的敵人,部下不得不疑惑。

“我知道,你們都不是怯戰……”

“是!小人們跟隨縣尉殺敵,從無敗績,也絕不怯戰!”於柄喊了一聲。

李瑕擡手擺了擺,道:“你們擔心的問題在於,可渡關靠近大理,北面都是山民部落,而非大宋省治之地。孤城迎敵,無補給、無支援。對嗎?”

“對。”

李瑕用的“山民部落”這個詞就頗為特別,換作別人,一般都是說“蠻夷”。

但,恰是從這個詞當中,已有人意識到李瑕對待烏蒙、烏撒等諸部的不同。

熊山微微有些恍惚,目光看向李瑕身後的阿莎姽,似乎意識到了些什麽。

“那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可渡關不再成為一個孤城。簡單來說,我們要爭取關城以北這些山民部落的支持……”

李瑕顯然不是心血來潮才把可渡關設為與蒙古大理政權的邊界,而是早有準備。

“先說烏撒部,烏撒部是彝人部落,當地以及更北面的山地中還混雜著大量的苗人。烏撒部屬於烏蠻三十七部之一,曾支持大理立國……

烏撒部如今的首領叫‘德補阿勒’,我們就叫他‘阿勒’吧,很久以前,他父親懦弱無能,曾被水西部為首的五部聯軍圍攻,兵敗,有了‘烏撒替人牽馬,烏撒替人背物’的屈辱。

當時,繈褓中的阿勒被棄於野地,部民發現後將其收養,他長大後,擊敗了五部聯軍,重振了烏撒部。

如今阿勒也老了,準備把首領之位傳給他兒子‘勒余’,蒙古滅大理時,這父子二人不肯歸降,曾追隨高氏抗蒙。

去歲,兀良合台攻蜀,途經烏撒部,拔其城寨,殺其部民。因此烏撒部與蒙古之前亦有深仇大恨。但,這種深仇大恨是會被恐懼……或者說無奈吞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