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八章 口信

縣衙裏的梆聲日復一日響著,清早時韓承緒漸漸習慣在務公前捧上一杯香茗。

泡的是很便宜的茶葉,他卻覺得日子愈發有盼頭。

“待阿郎成了親,巧兒也該過門了。”

韓祈安眯著眼,在圖紙上標注著建城的進展,漫不經心道:“小丫頭年歲還小,阿郎的意思是說不急。”

“不小了。”

“好在阿郎娶的是高氏郡主,能對巧兒好。早些晚些的反倒是其次。”

“說來,你與巧兒她娘皆是美姿儀,小丫頭卻是……”韓承緒搖了搖頭,苦笑不已。

韓祈安道:“長開了便好,元娘小時候也是這般。”

“你又何曾見過巧兒娘小時候?”

“父親忘了?那年陵川詩會我便見過她一次,我十歲,元娘八歲,個子小小的,黑黑瘦瘦……”

“以寧啊。”韓承緒嘆道:“可有想過續弦?”

“孩兒身子骨不好,罷了。”

“身子骨慢慢養便是了。”

“要不了多久蒙軍還會攻蜀,又非太平時節,豈有這等心思?”

“仗再打,日子總得過下去。”韓承緒未再勸兒子什麽,喃喃道:“算來,阿郎的戰功快要傳到臨安了,莫要被調離了慶符才好。”

“阿郎命我給丁大全寫封信……”

公房中,父子倆話到這裏,縣衙的小吏黃時敲門進來。

“兩位先生,知縣可在?”

“今日有樁案子要升堂,知縣已過去了。”

“來了位信使,派頭大得沒邊。”

韓祈安起身道:“我去見見他。”

“韓先生。”黃時道:“那人口口聲聲,只要見知縣。”

韓家父子對視一眼,明白了那“派頭大得沒邊”是何意……

……

方回坐在小廳裏等了一會,待李瑕下了公堂過來,他也不起身,安坐如故,淡淡看著李瑕。

“見過李知縣。鄙人方回,字萬裏,徽州歙縣人,時年三十。”

李瑕道:“賈相公派你來的?”

“正是。”方回整了整袖子,道:“徽州知州魏公賞識鄙人詩才,曾帶鄙人至永嘉,得呂太尉引薦至恩相幕府。”

“賈相公派你送了信?”

“欸,不急,李知縣不看茶?你我閑聊幾句?”

“給方先生看茶。”李瑕在主位上坐下,官氣漸顯。

方回笑道:“聽聞李知縣會做詩,曾有‘閑來寫就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之句,可是抄的?”

李瑕淡淡看了方回一眼,有些疑惑之意。

他當時在臨安,抄唐伯虎這句詩哄住黃鏞,後來黃鏞伏闕上書,知道了他的真名,將此詩傳開也是有可能的。

“是抄的。”

“果然。”方回道:“鄙人有首詩,‘袍絮無堪換,柴錢久未還。有人來問字,賒酒醉花間’,想必李知縣正是覷此詩中之意,臨摹了詩意。”

李瑕並不客氣,道:“沒聽說過你這詩。”

方回道:“魏公曾贊鄙人可為當世陸遊,李知縣真未聽過鄙人之詩?”

“賈相公派你來,要說何事?”

“哈哈,李知縣年少任官,真是急躁。”

方回說著,見一中年男子端茶上來,擺了擺手,道:“這位兄台,面色臘黃,莫不是有癆病在身?莫碰到茶水……”

韓祈安端過茶水,臉色愈發難看。

方回渾然不覺,向李瑕道:“李知縣,這位是你的幕僚吧?借著送茶之際來會會我,大可不必,大可不必。”

“方先生好眼力。”

“鄙人前日已到慶符縣,四處逛了逛。”方回道:“李知縣練兵、治民,為常人所不能之事……”

李瑕神情依舊平淡,看著方回,心中已有些警惕。

卻聽方回最後道:“但,李知縣,你魄力小了啊。”

“是嗎?”

“可知賈相公是如何做的?”方回道:“早在嘉熙二年,賈相公便上奏‘裕財之道,莫急於去贓吏。藝祖治贓吏,杖殺朝堂,孝宗真決刺面,今日行之,則財自裕’,面對地方劣紳貪官,合該狠狠抄沒。反觀李知縣你,上任以來,僅抄了一個張遠明,量小了,量小。”

李瑕臉色終於冷峻起來。

方回擡手一指堂外青天,又道:“淳佑三年,賈相公出任沿江、京湖、兩淮等地,大力屯田、開墾荒地,不僅供應當地糧餉及築城所需,且有余糧支援他方,官家贊他‘乘邊給餉,服勤八稔,凡備禦修築之費,自為調度,尚有余蓄,殊可加獎’。反觀李知縣你,遷川西難民,卻還伸手向州府討要錢糧?”

“你想說什麽?”

“李知縣要鄙人明說?好!”方回高聲道:“你是功是過,是賢是奸,皆在賈相公一念之間!今賈相公遣我來,你卻是如何待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