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六章 屠夫

自古行軍,多沿河谷。

原因很多,河谷天然是最平坦之處。長年累月水量一直在變化,河谷兩側會留出幹涸河床,是為行軍最方便之路徑。且水源必不可缺,士卒根本無力攜帶供十余日行軍所需的水。

總而言之,山地行軍,道路就那幾條。

由祁山往北本有五條道路,往鞏昌本有兩條道路,木門道、洛門道。

因洛門道需翻山越嶺,少有人行軍,早已荒廢。故而隴西行軍一般走木門道,趨天水,東可出渭河、西可入鞏昌。

據說,諸葛亮便是在木門伏殺張郃。

李瑕近年來常讀《三國志》與《資治通鑒》,思考諸葛亮北伐之事,意識到換作自己,也絕對不會成功。

但他認為,自己目前所面對的形勢,是遠比諸葛亮幸運的。

據劉太平所言,阿裏不哥馬上將要大舉南下。那麽,忽必烈短期內便不可能大規模調動兵力支援西路。

而西路軍已在與渾都海決戰之後元氣大傷。

還有一個關鍵,一旦反攻到蒙古國境內,蒙古對待世侯的“寬容”,便暴露出巨大的缺陷。

蒙古放縱軍閥、宋廷崇文抑武,這兩種不同的做法在過去一直在給蒙古帶來大勝。

因為世侯們分治地方,故而能奮力效命,用兵自如。

但制度的強與弱從來就不是恒定的,地方軍閥跋扈就真的好嗎?

就是因為汪良臣用兵太自如了,才輕易入伏,被全軍殲滅。

也就是因為汪家分治地方,李瑕也不必像諸葛亮一樣面對整個北方的兵勢。

他只需要一舉拿下鞏昌。

不需要守街亭、不需要趨渭河。

那其實不必要走木門道。

若說李瑕此前在大方略上始終有效仿諸葛亮之意,這便是第一條岔路。

五月十六日傍晚,李瑕在西漢水與永坪路交匯處正準備浮馬渡江,想到這裏,忽轉頭吩咐道:“把那些向導帶上來。”

所謂向導,就是十余個他親自挑選出來的俘虜,很快便畏畏縮縮站在他面前。

“你等今已隨我攻隴西,若為汪家所獲,必死。可明白?”

事實上,已不用李瑕再多說什麽。

當他問出是否有小道趨鞏昌,很快便有俘虜站出來,擡手向後方一指。

“大……大帥,沿燕子河而上,有……有條山道……”

這俘虜說了很久。

李瑕一直在看著他的眼神,最後道:“好,你為我帶路。”

“大帥信我?”

“我沒記錯的話,你是在大崖上受降的?”

“是,是。”

“沒有隨汪佐臣亂沖,你很聰明。今日你又做了對的選擇,叫什麽名字?”

“馬……馬德喜。”

……

天水既已有防備,李瑕其實有兩個選擇。

一是等待後面的五千精銳抵達,強攻。

二是奇襲鞏昌。

李瑕不願強攻天水,並非怕打不下來,而是不願給關中反應的時間,算是更長遠的考慮。

這一戰,既已定下兵貴神速的戰略,便不能反復。

最近的反例就是蒙哥。

腦子一熱,天水就有可能成為李瑕的“釣魚城”。

引以為戒。

李瑕沒有猶豫,立即決定走洛門道。

馬匹能拉上山,但他留下了大部分的輜重,只帶六日口糧。

因為計算到敵軍消息到鞏昌大概需要五日,鞏昌防備需要兩三日。

返程的口糧,不必帶,只多帶了霹靂炮。

從祁山走洛門道至洛門,一百三十余裏山路。從洛門到鞏昌,一百裏官道。

出發前,李瑕問了士卒們一句。

“鄧艾偷渡陰平道,山高谷深,至為艱險,二十余日行七百余裏險道。我等,四日行進一百三十裏,能否做到?!”

“比鄧艾更快!比鄧艾更快!”

蜀中精銳牽馬而行,一路劈開荊棘,腳步不停,穿過洛門道只花了三日。

休整一夜,偷襲洛門據點,之後,急馳鞏昌。

第五日夜裏,他們已至鞏昌城下。

……

“敵襲!”

“敵襲……”

鳴鏑聲響起,之後便是爆炸聲。

汪惟正登上鞏昌城正中央的威遠樓,側耳聽去,心想城頭的守軍已拋下震天雷了。

在他頭上,懸掛著兩塊巨匾。

一塊寫著“鞏昌雄鎮”,一塊寫著“聲聞四達”。

這座高樓,正是宋時名臣韓琦為了加強武備而建,起名“威遠樓”,意為“威震遠方”。

後來,汪世顯擴建城垣時,將其移建城中。

名叫威遠樓,但其實宋軍對陣西夏的戰事,全敗了。

李元昊破宋稱帝,三大戰役皆勝之後,躊躇滿志,稱“朕欲親臨渭水,直據長安。”

於是趙宋宰相呂夷簡連連驚呼“一戰不及一戰,可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