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六十章 番外篇·遺老

建統十九年,開封。

在城西南隅,有一個不大的宅院,乃是伊川郡夫人謝道清的住所。

庭院裏草木稀疏,許是打理的人並不上心。

謝道清正坐在搖椅上,聽著趙昰讀報紙。

“……至七月三十日,伊賀十三郎及其同夥就擒,奈良縣恢復了安寧。此次剿匪行動代表著本州路叛逆勢力的徹底消亡,從此海商可放心前往本州路。”

趙昰讀過,稍微休息了一下。

他身材瘦小,體弱多病。

好在官府從不克扣他的醫藥費用與該有的俸祿,終於是平安長到了十六歲。

“祖母,這版讀完了。”

“上次的報紙還說這些倭國忍者飛天遁地,兩天又被官兵給剿了。”謝道清緩緩喃喃道:“你說,陛下的兵,真就無人能敵了嗎?”

“肯定不是倭國這些余孽能敵的。”

趙昰把報紙翻到背面,清了清嗓,道:“忍術介紹,西晉八王之亂後,有江南人為避兵禍,漂洋過海,輾轉抵達東瀛,時倭民稱之‘秦人’,秦人不僅教倭民紡織、水利等技藝,且教導倭民新樂、武藝,與孫子兵法相融合,遂為忍術……”

“原來如此,連忍術也是我們這傳過去的。”謝道清道:“這些倭人,這也是我們傳的,那也是我們傳的,就沒一樁技藝是他們自己的。”

“都劃入疆域了,哪還有倭人啊。”

“唉。”

謝道清深深嘆了一口氣,想說什麽,卻又不敢。

直過好一會,她終於忍不住,招手讓趙昰俯耳過來,才道:“這要是我們大宋,多好啊。”

趙昰眼神一黯,不知道說什麽才好。

謝道清也就是圖一時嘴快,說過之後又後悔起來,道:“你啊,就當我沒說過這句話,繼續讀報吧。”

“好。”趙昰再捧起報紙,卻是愣了一下,遲遲不再讀。

謝道清等了一會兒,不由開始催促起來。

“祖母,是……是有人倡議,要廢除趙氏的封號,說……說稅賦皆民脂民膏,豈可使百姓再供養無功於國之前朝遺老,陛下尚且儉樸……”

謝道清大怒,一把搶過報紙,偏是老花眼看不清。

“無功於國?老身決意歸順,使江南免於戰火,功在萬民,老身不儉樸嗎?你看看這庭院。”

“祖母,莫理會它,這雜聞報誰都能在上面說上幾句,這又不是朝廷的詔書。”

“一定又是那些新學社的禍害!禍害!”謝道清啐罵不已,“讀書人中的敗類!”

趙昰動了動嘴唇,有句話卻不敢說。

因為,寫這篇文章的,並不是什麽倡導新學的學者,而是趙氏宗親、如今名播天下的大書法家趙孟頫。

趙孟頫不僅在這報上刊了這樣的文章,還賦了詩,言‘往事已非那可說,且將忠直報皇恩’。

事實上,大宋宗室有很多,但基本已沒有前朝留下的爵位要繼承,與平民無異。當然也能憑自己的才華、本領任官。

趙昰記得,很小的時候,就有一位姨娘王氏主動棄了朝廷封給她的夫人封號,以示與前朝一刀兩斷,之後憑文采任了女官。

沒多久,他名義上的母親全氏也棄了田川郡夫人的封號,不知所蹤。

這些年唯有謝道清與他,還守著過去的榮華不肯放下。

趙昰有時也會想,如果能舍了郡公的爵位,這輩子能活得更暢快些,但也只是想想而已。

他舍不得,這輩子有朝廷供養,衣食無憂,沒什麽不好的。

偏是有些人,總是眼紅,想踩著他往上爬。

……

建統二十年。

“老夫人臨終前還有何願望?”

“請官府為我孫兒說一門親事。”

“這……好吧,此事我盡量辦到。”

謝道清又喃喃道:“老身還想再聽汪元量彈一曲琴。”

這個要求就讓特意來為她送行的龍亭知縣很為難了。

至於為何是他來?

因為開封知府不願來。

“好吧,我派人去請,但他是否來,看他自己,老夫人稍候。”

謝道清道:“官府請人,豈有不來的?老身就這最後一個願望了。”

“是。”

龍亭知縣不由覺得她沒眼色,自己不過是出於禮節,代表朝廷來慰問兩句,偏攤上這些事,還點名要如今最負盛名的琴師,他遂起身告辭。

謝道清等了許久許久,終於聽到外面有琴聲響起。

她滿意地點了點頭,等到一曲彈罷,眼中神彩盡去,最後招過趙昰,道:“我走之後,你要安分守己……”

“孫兒曉得。”

“陛下寬仁,不會想到為難你……但怕的正是陛下完全忘了你,免不了有些人打你主意,你一定莫要惹事,凡事找官府。”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