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借兵之計

秋風呼嘯,吹得檐角懸掛的燈籠搖晃不休。

被征用來充當都統制行轅的應州刺史府裏,作為後宅的澹心園,占地也有十數畝大小,十數進院落要比前衙及左右署院建得更為曲幽別致。

不過,入秋後庭院裏草樹凋零,這時候裏裏外外又站滿披甲執銳的武勇扈衛,到處彌漫肅殺氣息。

西院客堂裏,十數支高燭照得室內通明如晝,十數人坐於堂上。

身穿便袍的劉世中即便每時每刻都刻意挺直腰板,但須發霜白的他,枯瘦的老臉在燭火照耀下,也難掩老態龍鐘了。

剛剛年過四旬的蔡元攸卻正值壯年。

北地天寒,入了深秋時節,見天就一日冷過一日,瘦弱的蔡元攸在禦賜的朱紫官袍裏添了一件厚裘,整個人看上去有些臃腫,與劉世中坐於客堂之中,壓制不住詫然與疑惑的盯住朱孝通:

“盧雄與徐懷在一起,還有朱沆之子朱芝一同到西署院的靈堂裏吊唁劉俊?你確定沒有看走眼?”

蔡府目前私底下所掌握的私兵,主要來自於蔡鋌擔任涇原、麟延諸路兵馬都總管時招攬戰亡將卒遺孤所組建的親兵勝捷軍。

而長期以來,勝捷軍統制一職,都是由嶽海樓擔任。

蔡鋌調入汴京出任樞密使,嶽海樓因罪被貶奪將職,重新成為蔡府私吏以謀復起。

因此,蔡府名下的私人武裝扈衛,從人手的招攬、訓練、安置以及統領,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都是由嶽海樓直接負責。

嶽海樓刺殺葛伯奕栽贓桐柏山眾人的計劃失敗,大量的人證、物證都落到葛伯奕手裏,而葛伯奕當時對蔡系恨之入骨,也遠遠超過奪其兵權的王稟、王番父子。

見當時已經沒有妥協的余地了,為避免引火燒身,蔡元攸不得不放棄嶽海樓,與之進行切割,隨後蔡府內部又不得不將武裝扈衛進行大調整。

雖說這些人員未必就有異心,不忠於蔡府,但他們與嶽海樓牽涉太深,只要有三五人為嶽海樓蠱惑,就有可能對蔡家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蔡家怎麽還可能放心將最機密的事委任他們去做?

人員大調整、大撤換的直接後果,就是蔡府內部也混亂一片,對政敵的監控力量自然也是大幅削弱。

要是在嶽海樓背叛蔡府之前,怎麽可能連王稟身邊這麽重要的人物抵達應州,需要與徐懷、朱芝並肩走入劉俊靈堂裏才得知?

盧雄雖然還沒有一官半職,在王稟身邊也仿佛閑雲野鶴,不怎麽管事,但就憑著他這些年舍命陪著王稟出生入死,誰也不能否認他在王府的地位,非鄭壽、王孔等人能及。

王稟復出後,在朝中也如拗相公般,堅決反對聯兵伐燕,而王稟、王番父子年初離開嵐州時,還公然與桐柏山眾人分道揚鑣,但時隔大半年,盧雄再次潛來應州,還與徐懷走到一起,這代表著什麽?

朱芝作為王系一員,卻是個缺心眼的世家子,他跟誰走得近走得遠,他們都不需要太在意,很有可能是朱芝他壓根就不會去注意這些細節,但盧雄出現在應州,還與徐懷在一起,蔡元攸要是都不敏感,那他這二十年仕途生涯也是白白修煉了。

田志甄身穿便袍,坐在郭仲熊的下首,見坐對面的劉衍等將,似乎對朱孝通所稟的這一狀況並不以為意,暗道這些武夫真是缺乏警惕性,他稍稍沉吟,說道:

“孝通曾任嵐州石場牢營管營,與王稟、盧雄、徐懷等人打過交道,斷然不可能看錯——這事只能證明年初王稟、王番父子離開嵐州時,公然與桐柏山眾人分道揚鑣,純粹是演戲給別人看,但劉令公以剿匪等功舉薦徐懷擔任天雄軍第十廂都虞候,也就叫他們的這出戲徒勞無功了。至於他們此時一同進入劉俊的靈堂,我覺得應該是向劉令公與少相施壓,迫使我們不得不出兵渡恢河進攻大同……”

劉世中、蔡元攸、郭仲熊、劉衍等人皆神色遲疑,思慮田志甄的話。

卻是坐於劉衍下首一名中年人,蹙著眉頭問田志甄:

“王稟在朝中聲嘶力竭反對伐燕,劉俊為大同守軍射殺,我們已經不可能不戰而取大同,王稟身邊的人應該幸災樂禍,進一步勸阻我們北進才是,田先生怎麽會覺得盧雄與徐懷走入劉俊靈堂,是要迫使我們出兵進攻大同?”

“郭先生這麽問,說明郭先生已被王稟貌似忠良的假相所蒙蔽了。”

田志甄對平時只會給劉世中出些餿主意就得信任的郭厘滿心不屑,但臉皮子卻微微笑道,

“王稟反對伐燕,但他兒子王番出路伐燕西路軍監軍使時,他有反對過嗎?他王家父子還不是趁天雄軍大潰,從葛伯奕手裏奪走兵權,將亡卒逃歸之功竊為己有?而拿這次來說,倘若吾輩伐燕再次失利,王稟必然百般奚落,嘴臉也必然可憎之極,但倘若我們能順利拿下大同,王稟他要如何面對朝野對他在伐燕前胡說八道的彈劾?郭先生,你想想看,在我們不得不出兵強攻大同之際,王稟身邊的人站出來要求我們出兵進攻大同,看似並沒有什麽作用,但王稟他是不是就能立於不敗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