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殘局

赤扈在大同及應州以西的右翼戰場,總計投入四千多騎兵追亡逐敗,分由四個千戶(千夫長)統領。

由於西翼戰場除了對西軍潰兵追剿,做好進攻朔州城的前期準備外,還涉及對蕭林石殘部的勸降以及接受曹師雄所部的降附——右翼用兵規模有限,但涉及到的事務卻很復雜,諸事都由中軍帥帳直接掌握,四名千戶之間互無統屬。

那顏摩黎忽作為四名千戶之一,之前接受的作戰任務,乃是率部馳至朔州與陽口砦之間,敦促曹師雄無條件投降,前期參與對西軍潰兵的清剿。

不過,在聽取曹師雄遣其子出陽口砦稟訴率天雄軍降附的具體計劃後,那顏摩黎忽與嶽海樓在趕往帥帳途中,聽聞在這一帶有朔州主力活動的跡象,領頭之人甚至很可能就是朔州巡檢使、天雄軍第十將都虞侯徐懷,便直接往這邊趕來。

那顏摩黎忽甚至利用那顏家族在赤扈軍中的特權,勒令附近的赤扈騎兵皆聽他的號令行事。

嶽海樓當然能猜到徐懷率領大股精銳在晉公山出沒,實是故伎重施。

嶽海建議摩黎忽,他們還是照著既定的作戰計劃,在右翼戰場以清剿西軍逃潰兵馬為主,無需為徐懷的出現更改計劃。

摩黎忽卻無意錯失這次有可能擒拿徐懷的機會。

年初慫恿西山蕃部襲擾朔州,原本就是鎮南宗王府在雲朔投下的一枚試圖牽制越廷的閑棋冷子。

雖說西山蕃兵太過無能,猴兒塢一戰輕易就被朔州兵馬打得一蹶不振,但朔州及西山的動靜,則一直都在鎮南宗王府的視野之內。

摩黎忽也不難判斷徐懷在晉公山大張旗鼓的用意,就是希望能讓更多的散兵遊勇逃往朔州、西山,但針對這點,他所做的決定,卻與嶽海樓完全相反。

他不僅要將計就計,將他麾下騎兵從朔州與陽口砦之間調過來,盯住這裏的朔州兵馬,還直接派人趕往嵐州,要曹師雄、曹師利出兵進攻西山,截斷桐柏山卒及西軍潰卒經西山南逃的通道。

對摩黎忽近乎年輕氣盛的決定,嶽海樓卻是滿心苦笑,但他還得小心翼翼不敢流露出不滿。

曹師雄、曹師利等朔州降將是對越廷沒有什麽忠心,當初看到天雄軍在大同的表現是那樣的不堪,就深深後悔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倉促南附,這是確鑿無疑的。

曹師雄等朔州降將心裏早就巴望赤扈鐵騎南下好投靠過來,而此時伐燕軍主力已然盡潰,曹家兄弟也做好隨時舉兵起事的準備,但曹家兄弟掌握嵐州及天雄軍時日尚短,並非他們幾人說投附赤扈,麾下將卒就毫不猶豫的掉轉戈矛,士氣如虹的對河東兵馬下手的。

而事實上,嵐州大部分官員都還沒有吃到足夠的苦頭,他們甚至都以為自己還是忠於大越朝廷的。

天雄軍除了駐守忻州、太原的文橫嶽、陰超兩部外,駐守嵐谷的朱潤、雷騰以及解忠三人所部兵馬,也與桐柏山卒的牽涉較深,很難確定他們會附從曹師雄投過來。

唯有駐守陽口、寧武、岢嵐等城砦的六廂兵馬,才是曹師雄、曹師利及孟平等朔州降將親自掌握。

而這部分兵馬,雖說是以清順軍作為底子進行重建,但到底還是吸納一部分從大同逃歸的天雄軍老卒,還從忻並等地的廂軍抽調大量丁壯進行補充。

有清順軍的底子,有從朔州跟隨南附的一班將吏,嶽海樓相信曹師雄、曹師利兄弟二人率領這六廂禁軍兵馬北附,並控制岢嵐、寧武、陽口等城砦,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不過,曹師雄所統領的降附軍,本身底子就差,短時間內跟隨曹家兄弟改弦更張,必然人心惶惶,實難充當攻堅挫銳的精銳主力。

在嶽海樓看來,真要叫曹師雄率部強攻桐柏山卒已經經營有一段時間的西山南部地區,即便能強攻下來,傷亡也定然極為慘烈。

然而從乞翰·兀魯烈等人接受大同契丹殘余勢力降附以及對伐燕軍宣戰等事情的處理上,嶽海樓也深刻體會到赤扈人不一樣的攻伐權謀風格。

此時摩黎忽迫使曹師雄、曹師利率降附軍去強攻西山,傷亡是很難控制,但要是站在赤扈人的立場去想,沒有戰鬥力的降附軍,規模再大,除了吞噬寶貴的資源外,又有何益。

還不如通過殘酷的戰事,對參差不齊的降附軍進行汰弱留強,同時還能防範曹氏兄弟勢力膨脹太快。

嶽海樓心裏琢磨著這些事,暗感摩黎忽再心高氣傲,但作為兀魯烈、木赤有意放出來鍛煉的青年將領之一,不可能沒有一點城府算計。

這時候有數騎快馬從遠處馳來,通過外圍斥候的交涉後,又快馬加鞭朝嶽海樓、那顏摩黎忽這邊馳來。

這數騎雖然都身穿胡服裘裳,卻都是南人相貌,摩黎忽認出他們是一年前跟隨嶽海樓北投的部屬——他這時候才想起來,嶽海樓北投時雖然極其狼狽,但手下也有好幾十號人跟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