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風雨茅津渡

陜州茅津渡位於函谷關以東、崤山西北,其南乃崤函故道,是晉南渡河以及從函谷關東進洛陽的必經之路;其北乃是橫穿中條山的虞坂道,北進則是汾河南岸的蒲州大地。

黃河從陰山南麓奔決南下,抵華山北坡,會涇渭之水,轉折往東,自潼關及虎牢關,數百裏皆夾山巒之間,水勢湍急,險灘密布。

而茅津渡河段水面平靜,又兩岸峽谷對峙,各通豫晉腹地,歷代以來都是豫西、晉南交通往來的河渡要津。

春秋晉國假虞伐虢,便是經茅津渡渡河南下。

細雨淅瀝,徐懷身披雨蓑,站在景王趙湍身邊,眺望北岸籠罩煙雨之中的雄奇峰嶺,不去想這片大地此時所經歷的血腥苦難,山河是何等的壯美。

數十艘輕舟在煙雨中往返橫渡湍流,還剩千余甲卒沒有渡河,皆披雨蓑靜寂的站在雨中。

茅津渡一直都有浮橋,但在入冬後水面冰封到來年淩汛結束之間,以及盛夏黃河上遊洪水爆發之時,浮橋就會撤走。

景王趙湍率守陵軍渡河,周鶴、苗彥雄等人態度再堅決也難以阻攔,卻也不可能為他們渡河提供絲毫便利。

守陵軍外加馳援過來的楚山騎卒,總計四千人馬,也來不及搭設浮橋,而是從靈寶、澠池征集三四十艘中小舟船,便來往擺渡,運送將卒、戰馬及有限的補給渡河。

河東(今山西省大部)中南部地區夾於呂梁山與太行山之間,其間又有太嶽山、王屋山等雄奇山脈橫峙,從北往南分割成晉中(太原、汾州)盆地、上黨(澤州、潞州)高地及河中(臨汾盆地)三塊相對完整的地形。

河東路治所在的太原城,位於晉中盆地的北口,乃山河之大隘,太原城不下,所有進入河東的赤扈兵馬,都談不上安全。

因此,赤扈西路軍即便派遣數萬降附兵馬,南下河淮配合東路軍主力作戰,但其主力還留在晉中盆地的北部,將太原城重重圍困住。

赤扈人在河東路南部的澤潞晉蒲等地僅派遣少量兵馬,以牽制仍據守城寨不降的大越兵馬為主。

即便預料到赤扈人的東路軍主力,在撤到黃河北岸之後,會從孟州、衛州往東,從太行山東麓的河北大地,一路往北撤回到河北北部或燕京府,即便預料到僅有蕭幹、曹師利、嶽海樓諸部降附軍會直接穿過太行山南段峰嶺,退往上黨(澤州、潞州),或經上黨,退回到太原附近,與西路軍主力會合,但守陵軍也沒有辦法直接咬住。

在黃河中遊的北岸,中條山、歷山以及太行山南段峰嶺一字排開,形成河東路的南部屏障,僅有有限的幾條通道可以穿過這些峰嶺,進入河東路的南部腹地。

守陵軍倘若直接銜尾北上,很容易就會被降附軍堵在軹關陘或太行陘等太行山南段山脈的峪道之中。

這時候赤扈東路軍僅需要少量騎兵回馳,就能給他們來個關門打狗、甕中捉鱉。

還有一點就是,守陵軍倘若想直接銜尾北上,就要等到赤扈人以騎兵為主的東路軍從太行山南段山脈與黃河之間的孟、衛等地撤走之後,才有機會渡河。

真要拖到那時,朝廷早就接二連三有新的旨意傳來,將令他們陷入進退失據的兩難境地。

直接銜尾北上行不通,最終決定即刻從崤山以西的茅津渡渡河,從中條山與歷山之間的虞坂道北上,進入蒲州境內。

抵達汾水沿岸之後,倘若僅僅驅逐蒲晉等州境內的小股虜兵尚不過癮,還想著直接去咬虜兵主力,他們有兩個選擇:

一是沿汾水北上,翻越臨汾盆地北部的韓信嶺,進入晉中地區,在那裏將遭遇到赤扈西路軍主力;一是沿沁水東進,穿過太嶽山進入澤州西部地區,要是行程夠快,將能襲擾蕭幹、嶽海樓、曹師利等北撤降附軍的側翼。

很顯然,徐懷還沒有狂妄到真要去招惹赤扈西路軍在晉中的主力騎兵,他之前已安排數十人馬提前渡河,但主要前往位於王屋山、太嶽山之間的沁水縣境內偵察。

這次渡河,主要還是嘗試從北撤的降附軍側翼尋找戰機。

渡河兵馬分前營、中營、後營、翼騎營四部。

目前前營軍、中營軍、以八百楚山精銳為主以及與以張雄山為首的北撤契丹騎兵組成的翼騎營都已經渡過黃河。

徐懷則與景王趙湍、錢尚端以及女扮男裝的纓雲郡主、蕭燕菡等人,乘一艘中型渡船渡過黃河。

蕭燕菡身穿鎧甲站在甲板上,她不想要旁人用異樣的眼光看她,用燒焦的松枝將細膩得過分的臉蛋塗黑。

她身形原本就比絕大多數的大越男子要高、要挺拔,此時又全身包覆堅甲,腰挎長刃、手持重鋒戰矛,形貌與男將並無多大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