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 扭轉

徐懷在精舍聽周景等人匯報汴梁失陷前後的一些秘事後,又與柳瓊兒、周景走到行營長史院;史軫、喻承珍、莊守信等人正陪同一些人坐在衙舍裏說話。

看到徐懷過來,一名老者隨同史軫、喻承珍、莊守信走到廊前來迎接,長揖施禮道:

“老朽兒丁崇見過節帥——節帥不計前嫌,著人相援,丁崇莫齒難忘……”

“丁老多禮了!”徐懷還禮道。

丁崇乃是太史局(司天監)名不經傳的經歷小吏,此時也年過六旬,已從太史局退下來,不再任事,但他在太史局掌測天文、考定歷法,卻是當世少有的天文、算學大家。

丁崇與喻承珍、莊守信等人交好,都是史軫推薦給徐懷招攬來對楚山有大用的大家人物。

喻承珍、莊守信在赤扈人第一次南侵時就歷經艱險來到楚山。

丁崇的南下卻歷經一波三折。

赤扈人第一次南侵時,朝中為乞和休戰,曾計劃將樂工、匠師等各色人等三千余眾以及一批折抵償銀的宗室女子獻給赤扈人,但這事最終因為叩宮事變後主戰派在朝中暫時挽回頹勢而作罷。

隨後,赤扈人也很快撤兵而去。

劫後余生的汴梁軍民以及朝中將吏都誤以為危機已經解除,誤以為赤扈人短時間不可能再次南下侵伐。

在赤扈人再次南侵之前,有一段時間南下通道是暢通的。

當時朝中大多數官員都無法足數發放奉祿,很多部院小吏匠官留在汴梁,維持生計都難,真要離開汴梁,也沒有人阻攔。

然而絕大部分人都以為局勢會好轉,一些原本答應南下楚山的匠師,也都臨時改變主意。

丁崇雖然是當世少有的天文、算學大家,但也克服不了性情中猶豫不決的弊端。兼之家人反對,史軫、喻承珍在赤扈人第一次南侵結束後,曾兩次寫信派人邀請他攜家小來楚山,他都婉拒了。

也許換作他人,即便不會指責丁崇這些人的優柔寡斷,但也不會再在丁崇這些人身上浪費人力、物力。

不過,徐懷知道楚山廟小池淺,沒有資格擺姿態。

而同時徐懷更清楚汴梁陷落後,絕大部分匠官、匠師落入赤扈人手裏,為了生存他們還是會選擇為赤扈人效力。

到時候這些人對赤扈人統治中原的幫助,要比一些降兵降卒大得多。

因此去年七八月份時,徐懷雖然將主要心思、精力放在籌措奔襲太原一事上,但還是在汴梁做了一些部署。

可惜的是,赤扈人再次南侵,汴梁陷落是那樣的突然、迅速。

在汴梁所做的部署,大多數都沒能發揮作用,比如說南薰門陷落,景王妃及世子以及朱沆的老丈人隆壽郡王等等第一時間就避入皇城了,楚山潛伏在汴梁的人手能做什麽?

虜兵攻陷汴梁城之後,在還沒有最終攻陷皇城之前,就全城搜捕工官匠師,楚山安插在汴梁的人手,也只來得及幫助丁崇等有限的數人攜家小改換住址,在混亂一片的汴梁城裏先潛伏下來,卻一直拖到三月上旬,虜兵對全城的戒備稍有松懈之後,才晝伏夜出將他們護送來楚山。

丁崇兩次經歷劫難,心裏對之前拒絕楚山的盛情邀請更感愧疚。

此次南下的匠師及家小數十人都先安頓到淮源去了,丁崇趕到周橋來見徐懷,主要是史軫、喻承珍等人推薦丁崇出任州學匠師齋舍舍正司事。

楚山過去一年,吸納的大匠、匠師人數並不多,但喻承珍、莊守信等人的子侄都得家傳,因此楚山的匠師隊伍在過去一年還是得到極大的提升。

至少在鐵礦開采、冶煉以及兵甲、軍械鑄制等方面,楚山在當世可以說已經具有一流水準了。

不過,徐懷覺得這仍然不夠,至少匠術的傳承與發展,不應該局限於師徒、父子之間,因此堅持要在州學新置匠師齋舍,除了系統性的培養匠師人才外,他更希望楚山目前在營造、兵甲戰械鑄制等方面遇到難題,能有一個討論研究的平台,不像以往純粹依賴匠師獨自琢磨、積累。

丁崇這樣的人物,精於算學、歷法以及天文繪測,看上去對楚山此時正如火如荼發展的兵甲軍械鑄制,沒有什麽直接的幫助,但他所擅長的,卻恰恰是這一切的基礎。

此次南下的匠師,還是有一二人想著拖家攜口前去襄陽落腳,徐懷也不加阻攔。

丁崇雖說對局勢沒有那麽深遠的認識,性情也多少有些優柔寡斷,但還是有些書生意氣,這次是決定留在楚山。

周橋之前置巡檢司,僅僅是在鎮埠外圍修建一道周長六裏許的夯土城墻。

徐懷此時將行轅、州院都置於周橋,楚山軍主力也要駐紮於此備戰,之前僅六七百步縱深的小城,肯定是遠遠不夠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