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 議事

荊江以北、漢水以西與荊州治江夏縣、荊州下屬荊門以南所圍出來的區域,漢末吳國曾置監利郡,前朝改置沔州,大越立朝之後改稱復州。

這一片傳統意義上的荊東地區,被長湖、瓦子湖、白露湖、洪湖等湖蕩以及橫貫這諸多湖蕩的南襄河分割為南北兩個區域。

南襄河以北大體還在官府的控制之中,而南襄河以南臨江地區,地勢上為串接南襄河的諸湖蕩與荊江夾峙住,此時除了最東側、緊挨漢水的漢陽城外,其他都已落入洞荊聯軍的控制之下。

而整個臨江地區,淤積成陸的時間較晚,除了地勢低陷,汛季直接受到荊江洪水的嚴峻威脅之外,受漢水南侵的災害也比北面更為嚴峻——漢水中遊遇大汛,洪水十之八九都會往右岸傾灌到長湖、瓦子湖、白露湖、洪湖諸湖蕩之中,再通過諸湖蕩與荊江之間的水口、穴口,流入荊水。

這樣的大災幾乎每隔五六年、七八年就會發生一次,再加上荊江水災的疊加,臨江地區的民眾生存環境異常艱苦,人口以及村寨也極為稀少,多以捕撈、船運為業,也是洞荊聯軍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不過,洞荊聯軍雖然已經大體控制住臨江地區,但是一方面時日尚短,另一方面洞荊聯軍在官兵的圍剿進逼之下朝不保夕,缺乏足夠的安全感,暫時還沒有哪家想過要在臨江地區紮根。

當然,受限於物資的匱乏以及義軍之中缺乏經世致用、能統攬全局建設的人物存在,暫時還沒有哪家勢力有能力在水災頻繁、地勢低陷的臨江地區進行大規模的屯墾。

更多僅僅是在原有村落或漁寨的基礎上,建造一些防禦性的哨寨、塢堡。

徐懷、史軫判斷葛伯奕執掌荊南制置使,不可能快速解決已經成勢的洞庭湖民亂,荊湖北路的兵馬,也僅夠重點城池的防禦,兩路兵馬聯手都有可能壓制不住洞荊聯軍。

預計到接下來三四年間洞庭湖周邊州縣局勢都有可能出現反復。

徐懷決定將蔣昂當作一步大棋去落,最為核心的一點,就是助東洲寨在白露湖以南的臨江地區紮根,也就是建立根據地。

東洲寨實現自給自足的同時,還能快速吸納周邊的小股流民、義軍勢力壯大起來,從而在義軍內部真正獲得足夠的話語權。

鐵匠鋪裏不宜長談,入夜後蔣昂與趙善潛往後巷東首的宅院,再次與姜平見面。

在白露湖與荊江之間,就有著約近二十裏縱深的區域適宜屯墾,之前就有四五座小型村落分布,居住著不到兩百戶人家,也是東洲寨的勢力範圍,平時並無滋擾。

這小兩百戶人家,除了主要以捕漁為業外,也在村落旁近開墾灘地耕種糧食,但面積很有限,可能只有一兩千畝糧田,受水災泛濫限制,產出也僅夠填補一部分口糧的缺口。

也因為受地勢及水災泛濫的限制,人丁繁衍不足,也沒有多少民眾願意遷過去開墾。

卻是在大量饑民南下之後,一度有成千上萬人在那裏聚集,也試圖開墾糧田,但很可惜荊江連年大汛,不要說開墾的土地長時間浸泡洪水之中顆粒無收了,同時還有大量簡陋棚舍淹水,不知道多少人溺亡水中。

目前楚山所希望的,就是要東洲寨組織人手在那裏著手修建垸堤,建造一座座聚居點,然後圍繞聚居點開墾灘地。

事實上就是復制楚山對僑置南蔡的經營,只不過這次是以東洲寨的名義,直接在義軍控制區域內進行。

為此軍情司還特地調來四名工官匠師,他們將以“投附”的名義,直接加入東洲寨,負責協助、指導垸寨及附屬水利設施的建設。

蔣昂從南蔡一路逃亡,回到東洲寨重新奪回控制權,前前後後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但從史軫主張將東洲寨當成一步大棋去走,軍情司就調集人手趕來長林鎮駐紮下來,研究長林河、白露湖以及白露湖以南臨江地區,也已經有二十天了,此時也擬定詳細的方案。

說到底就是先圍繞現有的五座村落建造單堤垸寨,再在五座單堤垸寨之間修建更多穩定的定居點,將吸納小股流民及義軍勢力的事情第一時間推動起來;在青壯勞力相對充足之後,則著手在白露湖與荊江之間修建大型套堤。

除了一年五萬石糧食外,軍情司還會第一時間從華澤河、長林河調五十艘漁船給長林寨;大量開墾修堤所需的器具,也會一並提供,同時還會協助東洲寨在出白露湖的穴口位置,建造一座能大規模建造漁船的船塢。

待晨曦初起,蔣昂與趙善悄然撤回到跛腳老金的炊餅鋪,但他回到東洲寨時,腦袋都還在發暈。

“大哥,談得怎麽樣?那邊到底能給我們多少糧食,三五百石總歸要給的吧,不然都不夠塞牙縫啊,”江雄、張聰等人走進聚義堂,都眼巴巴的圍著蔣昂詢問昨日與楚山來人商議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