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五章 擅權

史軫不習慣騎乘快馬,他是隨同第三批人馬趕到泌陽,其時已然日暮。

程倫英卻是腳勤,得知史軫趕到,不顧天色已晚,又帶著幾名家人趕到城南貨棧來見。

得知寧慈並沒有以南陽府衙的名義派人前往建鄴找樞密院核查行文遺漏之事,卻暗中遣家丁攜私函出城馳往建鄴,史軫請程倫英坐下,微微嘆道:“寧慈是個聰明人,卻是看出些門道了,恐怕這個迷魂陣,我們擺不了多久了……”

“……”程倫英飲了一口茶,沒有多嘴探究根本,只是問道,“卻不知史先先與徐侯那邊有什麽事是倫英能效勞的?”

“你應該也聽說節帥在政事堂擒下鄭家父子之事了吧?”史軫問道。

“……”程倫英點點頭,說道,“略知一二,卻深感困惑,不知其解。”

“是啊,到這時史某也不知道這事對楚山是利是弊,卻是節帥甚為堅持,”

史軫將密詔之事前後原委,都一一說給程倫英知曉,說道,

“節帥憂楚山隔岸觀火,淮東、淮西兩虎爭衡,江淮必為胡虜所乘,遂決心秉承聖意剪除其一。然而紙總究包不住火,天下人最終會如何看待這事,實難預料。此外,淮王登基之後,執帝王權柄,江淮又俱為一體,到時候還不知道淮王有沒有容楚山的度量,以程郎君之見,楚山秉承陛下之遺志,以驅逐胡虜、收復中原為己念,當如何做?”

程倫英強抑住內心的震驚,沉吟良久,說道:

“樞相早就力議重置京西南路以拒河洛、京西之敵,此實為上策,奈何朝中激烈反對,大行皇帝(皇帝駕崩,沒有議定謚號之前,皆以大行皇帝相稱)也難力排眾議;倫英以為新帝登基後,或再難重起此議。不過,楚山沒有南陽相為唇齒太過單薄,不足以拒強敵、不足以為藩屏,節帥既然不計個人損毀,當確保南陽劃入楚山轄區為要,以免為朝野孤立,想報國而無門……”

程倫英曾經作為士臣的一分子,心裏很清楚士臣對楚山的排斥,同時也很清楚淮王身邊楊茂彥、汪伯潛以及葛伯奕這些潛邸重臣以往種種表現,實在不難想象楚山被孤立的將來。

如果說楚山僅據汝蔡兩州、轄七十萬軍民,同時還被朝廷孤立,程倫英不覺得楚山真能支撐多久——最終倘若徐懷被削奪兵權,朝野那麽多的將吏,誰能承擔起驅逐胡虜、收復中原的重任?

所以說,程倫英看到楚山此次調動,心裏有所猜測,卻還是支持的。

要不然他也不會緊巴巴再出城趕來見史軫。

“程郎君確是高見,那就請程郎君陪同史某往華陵走一趟,一起見一見節帥,到時候幫史某開脫幾句。”史軫請道。

“這怎麽說?”程倫英不解問道。

“節帥傳往舞陽的令函,要行轅調千余步騎確保舞陽到華陵河口的運道通暢,史某擅自主張,將調動規模擴大到三千步騎、一萬輜兵以及新調百余鄉吏填入鑄鋒堂在南陽府各地的糧棧,同時還將鑄鋒堂在南陽府境之內所有事務,直接納入長史院管轄之內,”史軫苦笑道,“我擅改軍令,自然得到華陵當面向節帥請罪啊……”

“……”

程倫英張了張嘴,今日整整一天陸續有一千兩百余步騎從舞陽方向進入泌陽,他以為楚山最終會有三四千人馬進駐南陽各地,維持橫貫南陽府境的補給線之余,向朝廷表達一個強硬的姿態,但沒有想到最終的調動規模還要大,更沒有想到這暫時還只是出自史軫的主張,甚至此時並沒有得到徐懷的許可。

“……”程倫英思慮片晌,說道,“寧慈欲遣人前往華陵見徐侯,我就將這差遣討下來,陪史先生走一趟。”

史軫跟徐武江、唐盤說道:“你們在此整頓人馬,我與程郎君還是連夜趕路,這樣我們還能乘車而行,不受馬背顛簸之苦。”

“軍令變更之事,我們也都附議,史先生可不要獨攬其功啊!”徐武江笑著說道。

楚山據汝蔡兩州,力抵京西、河洛之敵,以不足八十萬人口、十七八萬青壯男丁,動不動就要征調超過十萬的兵卒參與防禦、作戰,動員之強度,遠超當世之想象,錢糧更是恨不得每一枚銅子都掰開來花。

要說楚山眾人不想將南陽府劃並到楚山行營轄下統一調配,得是多大的笑話?

南陽府合並唐鄧二州而得,居桐柏、伏牛諸山之間,土地平闊、肥沃、有著極高的耕地占比,同時還雨水充沛、氣候溫潤,歷朝以來都是農耕大區。

赤扈南侵之前,南陽二州就有民戶七十余萬口;赤扈南侵以來,河淮、河洛民眾大規模經南陽南下,但仍然有二三十萬流民、饑民滯留於南陽。

相比較之下,襄陽城作為陪都,又據漢水之險,戰略地位要更為重要,也一直以來都是京西南路監司所在,但境內除了占據南陽盆地南部外,其他地方多山陵起伏,耕地情況比淮源好不了多少,赤扈人南侵之前整個襄陽府轄域的民戶僅有三十萬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