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雲陽

徐懷在龍潭嶺住了幾天,走遍龍潭嶺周邊的礦山、陂塘水庫以及燒窯場、制瓷工場、冶煉工場、制甲工坊、鐵線工場等部門,然後回到向城。

向城舊名雉縣、雲陽,位於伏牛山南麓的白河北岸山谷盆地之中,東趙河從縣城東側繞過,匯入白河——因為宛洛西道(三鴉路)的荒廢,曾經商賈絡繹不絕的向城縣也歸於沉寂,變成默默無名的山城小縣,甚至到大越中期就廢除不置,其地域並入南面的宛城縣,僅僅在白河北岸保留向城巡檢司(軍寨)搜檢盜匪。

建繼帝在襄陽登基,唐鄧二州並置南陽府,考慮到伏牛山整體上算不上特別的雄奇,山嶺間有一些隘谷、埡口經過簡單的鋪築就可以行軍,才重新設立了向城縣,加強伏牛山南麓的防禦。

向城縣轄域原先涵蓋白河中上遊涉及的伏牛山南麓地區,鄭氏父子率神武軍調往淮南後,在楚山的力爭下,朝廷將包括龍潭嶺在內的伏牛山南麓山區都劃入汝州,以便當時的楚山行營統一整頓伏牛山裏的防務。

向城縣在大半轄區劃走之後,又再次廢置,重新恢復向城巡檢司編制,將原縣城以南的區域連同向城巡檢司在內,都劃入宛城縣管轄。

楚山行營兩年多前在接手伏牛山南麓山地之後,設立龍潭嶺、雲陽等六個巡檢司(鄉司),歸於魯山縣管轄。

之後行營組織人手對前朝在龍潭嶺遺留下來的冶煉場遺址進行進一步的勘測,發現龍潭嶺以東山地存在大量的可開發煤鐵資源,早年因為山洪暴發、戰亂以及礦脈較深、開采不易而荒廢。

楚山這些年在桐柏山裏大規模開采煤鐵,在坑道開采方面積累大量的經驗,龍潭嶺一帶看似較深的礦脈,對楚山卻構不成什麽障礙。

當時行營考慮到需要在靠近漢水的地區建造大型煉鐵場,以便生產的鐵料能通過便捷、廉價的水運輸往荊湖、江淮等地,通過這些價廉質優的鐵料、瓷器換取南陽緊缺的資源,便決定在龍潭嶺設立大型煉鐵場、窯場。

由於京襄路成立的時候,制司與朝廷約定,除了戰區外,諸州(府)除主印官與兵馬都監及清田司等少數佐官由制司直接舉薦任命外,包括州府州曹及縣級官員,還維持舊制。

因此京襄路設立也有半年多時間了,制司也沒有提向城重新置縣的事。

龍潭嶺即將因為新式水輪機的使用,成為京襄第一座劃時代的工業城鎮——制司所在的泌陽城以及南部的宛城縣都地處平曠,又不靠近煤鐵礦區,缺乏集中發展水力生產的條件;到年底之前與煤鐵及水力生產直接相關的人口將有可能增加到十萬以上,再加上駐軍以及其他方面的配套輔助人口,很可能會達到十五到十八萬之多。

當世除了都城以及極少數位於水陸交匯要沖之地、同時又是監司所在的大城、雄城之外,極少有哪座城鎮會有這麽大規模的居住人口。

此時的泌陽,加上駐軍,也不過十萬人居住規模。

而且整個東趙河沿岸,要照三十萬集中居住人口進行規劃,很多規劃、配套工作都需要立刻啟動起來——原先的城池僅有六七百步見方,是遠遠不能滿足需求的,同時分到幾個鄉司進行管理,顯然也跟不上形勢了。

然而向城重新置縣,勢必就得接受朝廷委派官員,同時水輪機的機密即便長期肯定難以做到保密,但也一定要爭取更多的時間,以便京襄在水力生產方面形成規模化優勢——

制司內部也討論過幾回,在好幾個方案之間猶豫,到這時候還沒有最終拿定主意。

徐懷經過這段時間的深思熟慮,回到向城縣的舊縣城,住進原縣衙,今日的巡檢司衙署之中,在朦朦春雨之中,與此行相隨的眾人說道:

“這邊看來還是有成立雲陽特別行營的必要,這個特別行營,不跟朝廷討要官職,僅制司內部掌控——七叔知兵善戰,這兩年也兼理都水、營造、軍械等事,我看就請七叔擔任這個特別行營的統制,主持向城-龍潭嶺-雲陽關一帶的建設、生產以及衛戍等事,你們看怎麽樣?”

王氏上一輩僅剩排行老七的王舉,範雍原乃王氏家將;而徐氏這邊,老一輩存在就多了,但真正能叫徐懷稱叔伯的,也就徐武磧、徐武坤、徐武江、徐武良、徐灌山等人,徐武磧排行老五、徐武坤排行老七、徐武江排行十七,而徐灌山、徐武良不在五服之內,在徐氏沒有排行。

王舉此時率商團踏上遠赴瀘水的征程,不知道多久才有可能返回泌陽,徐懷所說的“七叔”,自然是指徐氏老七徐武坤。

徐氏除了徐武磧以制司兵馬都部署、司馬,負責軍務方面的工作外,徐武江出知荊州兼領荊州兵馬都監,徐心庵出任左軍統制兼申州行營統制,徐四虎、徐忻、徐憚等人都在軍中擔任重要將職,徐武良出任營繕司左參軍,徐勝出任鑄鋒堂左參軍,現在設立雲陽特別行營,徐懷主張徐武坤從馬步兵院左參軍改任行營統制,徐氏在京襄的權勢也更加顯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