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七章 另辟蹊徑

雖然白川互娛今年的利潤出乎意料的多,但是在當前階段制造業仍舊是主流。

這是受這個時代經濟發展模式所影響,哪怕是華爾街的主角,也是以高新科技為代表的制造型企業為主。

正如前面所說,白川能源盈利40多億,LCD工廠盈利150億左右。

另外一個半獨立型的光盤工廠,今年也隨著CD唱片的蓬勃發展,財務方面首次有了盈余。

光盤工廠的利潤主要來源於為其他唱片公司代工,以及CD-ROM的部分專利費。

自從CD機問世的一年多以來,整個霓虹市場的CD唱片生產規模大約是4500萬張。

鼎盛時期LP,即黑膠的產量是1億多張。目前CD唱片的規模,約是其50%左右。

雖然CD唱片的規模暫時比不上黑膠,但是白川電器上下都比較樂觀,最多兩年CD將會完成反超。

它的便攜性及廉價性,注定了以後CD的普及度要遠超黑膠。

而霓虹今年的4500萬張CD唱片,其中至少有兩千萬張出自白川電器的光盤工廠。

一張光盤代工費200日元左右,去掉各種成本30日元,最後每張光盤的利潤在150~170日元區間之內。

2000萬張合計就是32億日元的利潤,作為新建一年的工廠,這個利潤其實非常不錯了。

光盤也是走量的產品,以後隨著CD的普及,以及生產工藝的不斷改善,它利潤至少會持續增長10多年。

至於CD-ROM的產量因為普及度的原因,目前才幾百萬張。算上專利費,所有的利潤加在一起也不過兩三億日元。

不過明年隨著可擦寫光盤的誕生,想必它會獲得更廣泛的應用。

另外一件和CD-ROM配套使用的產品-光驅,它在霓虹本土的銷售很一般只有5萬多套,而且還是以2倍速版本居多。

不過和電視手表一樣,墻內開花墻外香。僅僅商務版,北米就消化了30多萬套。

面向個人用戶的普通版,也賣了6萬多套。因為光驅的利潤非常豐厚,這些銷量累積起來的回報也非常驚人。

普通版每台的利潤在150美元左右,商務版2倍速版本每台450美元,4倍速的每台更是超過1000美元。

累計銷量41萬部的光驅,為白川電器帶來了2.75億美元的利潤。

所以別看光驅的銷量一般,但吸金能力比LCD、電池工廠、光盤工廠這些加起來的兩倍還多。

此外專利費用和光盤一樣,今年收入很少,但是明年一定會迎來大爆發。

白川電器的其他產品隨身聽、耳機相較去年,增長了約20%,總計2000億左右。

CD機、音箱和去年比進步最為明顯,畢竟賣了一整年當然比去年的2個月銷量要多得多了。

尤其是北米市場,便攜式CD和有源音箱組合,那是派對的必需品。

本土加北米整套的組合產品就賣了300多萬套,算上單賣的部分以及台式CD機、車載CD機、VCD機,這部分利潤有2200多億日元。

在視聽領域,白川電器總盈利4200億日元,也就是16.8億美元。

今年因為有了CD機和音箱等產品的加入,白川電器利潤增長明顯。

除此之外掌機、FES遊戲機以及遊戲卡帶加工費,白川電器也有570億日元的利潤。

遊戲機硬件部分570億,視聽業務4200億,合計4770億日元。

這就是白川電器83年一整年的凈收入,折合成美元就是19億。

對比去年的8億多美元,翻了一倍多,主要原因就是有接二連三的新產品推出。

事實證明不間斷的研發投入,雖然耗資較大,但是回報更大。

不過既然企業掙錢了,那麽分紅也是理所應當的。

這是這個年代的普遍玩法,尤其是制造業步入黃金時代的霓虹。

至於後世有很多企業即使盈利,卻也保持幾年不分紅。

那是他們為了股票的價值而考慮,不分紅就意味著企業凈資產增多,那麽股價上漲也是理所應當。

當體量足夠大的時候,股價稍微漲一漲,帶來的就是十倍百倍的收入。

然後過個幾年等股價上升到一定程度,大股東再減持自己手裏的股份,轉手賺到的錢就是分紅是多少倍。

這才是很多企業盈利也不分紅的原因,說到底收割的還是股市的錢。

另外一種企業不分紅的原因,大多是其處於發展上升期。

它需要把利潤投入到下一年的發展中,然後繼續擴大規模創造更多的利潤。

不過這兩種方式套用在白川電器身上都不太適用,因為白川控股目前掌握的白川電器股份已經是控股權的最低要求了。

即使現在不分紅,股票大漲市值大漲,但白川控股也沒有辦法減持自己手裏的股票。

因為股票一賣,那麽手裏的股份就會減少,這會威脅到自身的絕對控制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