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八章 財富的積累

經過了幾年的發展,現在SIC在霓虹已經不再是無名之輩。

尤其是在行業內,頂著霓虹第一家自主研發的名頭,SIC可謂賺足了眼球。

而在技術的研發上,SIC基本每年都會保留利潤的10%左右投入到下一代芯片的研發上。

經過了上一次的更新叠代,目前SIC的8位芯片已經有8089A、80289M兩個族系。

在它們下面還有為各種不同應用場合開發的細化分支,零零總總有數十種之多。

今年的8位芯片出貨量相比去年的300萬,已經提升到了500萬左右。

雖然出貨量增加了1.67倍,但利潤卻沒有增長相同的倍數。

對比去年112.5億日元的利潤,今年的盈利是137.5億日元,離1.67倍的188億還有一段的距離。

究其原因是隨著1.5微米制造工藝的大規模應用,芯片的制造成本也在顯著下降。

既然成本下降了,那麽價格自然也下來了。

畢竟全球範圍內制造芯片的企業不止一家,有競爭就有降價空間。

在一兩年之前8位芯片的價格在20~25美元區間之內,如今一枚8位芯片的價格已經降到了13~15美元左右。

SIC的8位芯片售價也在這個範圍內,不能再降了,再降SIC的盈利甚至會比去年還低。

如今能保持一枚芯片10~11美元的利潤已經相當不錯了,至少還有的賺。

未來隨著工藝的不斷進步,摩爾定律在芯片行業中的存在感將會越加強烈。

到那時候因為芯片內部集成的晶體管數量成倍的增長,開發一款芯片的成本就會大幅度的上升。

掩膜、蝕刻、測試所需要的費用可能是現在的很多倍,所以芯片這一行業早點入場,早點吃肉。

等工藝進化到納米級別時,芯片內部的晶體管數量會增加到上千萬、上億。

想象一下這麽多晶體管要把它們排列成理想的電路,是一個多麽浩大的工程。

沒有最初始的底層架構做參照,想要直接一步到位,那簡直是天方夜譚。

這也是為什麽霓虹幾家半導體大廠,想要SIC架構技術的原因。

經過了幾年的叠代,SIC的技術已經相當成熟。

NEC他們不說沒有相關的技術人才,就是有的話從頭一步步來,也需要幾年的時間才能達到現在的水平。

但是幾年之後,芯片的技術水平會原地踏步等待NEC他們追上來嗎?答案很顯然。

因此,最快的入行方法就是拿到別人家的技術,在此技術上開始自己的研發。

當然和NEC他們的周旋是後話,現在SIC依舊在霓虹市場賺的盆滿缽滿。

與出貨量500多萬的8位芯片相比,它的加強版8089以及80289總計出貨250多萬。

相比去年的140萬,增長明顯。而它的利潤雖然也有所縮水,但依舊保持在了30美元左右。

250萬片就是187.5億的利潤,對比去年的122.5億,提升了1.5倍左右。

從這裏也可以看出,內部晶體管數量越多工藝越復雜,其利潤雖然也受到新制程的影響,但下降有限。

這一點在16位芯片上的體現最為明顯,去年SIC每片盈利到達180美元。

今年雖然價格降到了200~250美元附近,但成本比起之前也下降明顯。

去年30萬片的成本接近100美元每片,今年只有60美元左右。

而且因為富士通在高端計算機上批量性的應用了8081,年度出貨一度達到了50萬台。

加上其他領域累計的30萬片,合計出貨了80萬枚16位芯片。

它們給SIC帶來的利潤是1.2億美元,也就是300億日元。

至於出貨給蘋果的兩三萬片最新款80281,每片虧20美元。

這批貨,SIC大致倒貼了50萬美元。沒辦法出貨量太少,成本壓不下來。

當然作為門票它還是劃算的,只要蘋果對SIC的評價不變,就不愁未來會掙不到錢。

SIC所有的家族芯片加起來,總共盈利已經達到625億日元,合計2.5億美元。

嘖,相比去年雖然翻升了不到兩倍。

但是這個利潤數據,已經快趕上東芝的整個半導體事業部了。

難怪他們按耐不住,想朝SIC下手。處理器芯片市場,確實增率令人。

不過就是不知道幾年之後,SIC是否還能保持這樣的增長速度了。

畢竟霓虹這裏有了富士通、日立以及東芝獲得了SIC的授權。

幾年的時間足夠他們開發對應的芯片,並應用到自己的產品之上了。

不過仔細想了想,白川楓又放下了這種擔憂。

因為受影響的最多也只是這幾家自身的產品而已,外部市場他們還沒能力和SIC競爭。

以摩爾定律的發展速度,幾年之後等他們開發出自己的芯片時,SIC的32位芯片早已問世。

毫無疑問在尖端市場,SIC依舊是霓虹獨一無二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