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四章:陳循的盤算(第2/3頁)

要知道,如今天子打壓清流的意圖,在一幹重臣當中,已經不算是什麽秘密了。

甚至於,王文自己,就是親自動手的人,所以他很清楚,天子對清流是什麽態度。

翰林之所以清貴,其實離不開兩大機構。

一是內閣,二是東宮。

之前的時候,內閣不成文的規矩,就是非翰林不得入,這其實也容易理解,內閣原本的作用,是以備咨詢,後來發展起來,負責替天子草詔,這些職權,本就和翰林院息息相關。

到後來,隨著內閣的地位水漲船高,翰林院也因此更加被趨之若鶩,成為一條鍍金履歷。

可惜的是,天子登基之後,壓根就不管這些,雖然說擡高了內閣的地位,給予了票擬權和二品尚書的虛銜,但是,卻基本把內閣和翰林院給割離開了。

陳循算是見機的快的,自己閃人去了工部,高谷和江淵這兩個人,一個被打發到南京去,一個直接被罷職。

雖然說,都是咎由自取。

但是,現實就是,在江淵離開之後,內閣當中,已然一個翰林出身的閣臣都沒有了。

而且看這副樣子,天子顯然也不打算,再繼續從翰林當中選人增補內閣,所以這條線,算是斷了。

除了內閣之外,翰林院的另一個依仗,就是東宮。

相較於非翰林不入閣這種不成文的規矩,翰林院和東宮的關系更為緊密,而且,是寫明在典制當中的。

按照大明的官制,翰林院的職官,可以與詹事府官職及坊、局官職相互兼任,同時負責試士、修書等事務。

所以理論上說,太子府就是清流的大本營,這其實是沒什麽問題的。

畢竟,太子的職責,主要還是學習聖人義理,嘗試處理政務,翰林院都是飽學之士,或許實務並不擅長,但是論教導孩子,還是可以的。

當然,某些讀書讀迂了的翰林除外……

所以事實上,這就是一個難題。

一方面,天子明顯不想重用清流,另一方面,太子府向來有和翰林院屬官相互兼任的慣例。

這種情況下,陳循實際上處於一個兩難的境地。

從最開始東宮出閣的時候,他的處境就有些尷尬,對於清流來說,肯定是希望太子早日出閣的。

但是,因為如今天家的關系,這種事情又不是那麽好摻和的。

所以,對於陳尚書來說,最好的辦法,就是躲一躲風頭。

說起來,那段時間,這位陳尚書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治河上頭,未必就沒有這樣的原因在。

到了後來,東宮出閣,但是,對於備置屬官的事,遲遲爭執不下。

陳循趁此機會,倒是塞了兩個人進去,畢竟,太子尚幼,需要講讀經義,這是名正言順的事。

但是再往後,想往東宮塞人就沒那麽容易了。

如此這般拖著,但是,終歸不是個辦法,說到底,輔佐東宮,既是翰林清流們謀求上進的方式,也是他們實現政治理想的方法。

陳循到底是清流領袖,勢必要為此耗費一些精力的。

從這個角度而言,陳循出手針對王翺,其實也帶著幾分無奈之舉。

除了因為王翺試圖控制翰林院之外,應該也有想要重新將清流送入內閣的想法。

畢竟,如果王翺倒了,無論是誰最終成為新的首輔,都要承陳循這個人情。

但是顯然,王翺不是那麽容易被扳倒的,所以,舉薦清流入內閣的事,陳循也實在不好繼續拖延下去了。

然而即便如此,他到底還是知道避嫌,沒有自己上本。

雖然說,這嫌避的其實也就是掩耳盜鈴而已。

可官場之上,有些時候,要的其實就是姿態而已。

陳循先通過俞士悅舉薦劉定之等人,再否決劉定之提拔為左春坊大學士的提議,最終提出由儀銘兼任,實在是一招妙棋。

如今的太子府,雖然仍未備齊屬官,但是,也不能說是人手緊缺了。

詹事府有俞士悅,周洪謨和沈敬,左春坊有劉定之,陳文,李紹,右春坊有徐有貞,倪謙,萬安,司經局有余儼。

這個架子,基本上已經算是搭起來了。

可問題就在於,這幾個人當中,除了俞士悅,沈敬,余儼之外,其余的幾個人,都是清流翰林出身。

甚至於,徐有貞還是右春坊大學士,如果說,再讓劉定之成為左春坊大學士的話。

那麽,左、右春坊,便可以堪稱是被清流包攬了。

從典制上來說,這毫無問題,但是,這會是天子願意看到的情形嗎?

或許礙於典制,天子並不會多說什麽。

但是轉過頭來,天子心中會不會生出什麽想法,誰也說不準。

更何況,到了他們這一步,心裏非常清楚,太子有些時候,未必就僅僅是太子,哪怕天子對太子如今待之十分親密,可到底聖心難測,這等事情上,自是要小心小心再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