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終止戰亂的法子

孫武的意思到底是什麽?

其實說來也簡單。

要想趕緊結束楚國與吳國的鏖戰,便只有一條路可以走——盡快決出勝負!

而吳人他們是斷然無法控制的,他們手中有的籌碼,唯有楚軍。

所以,為今之計,唯有讓楚國得一場“大勝”。

如此楚軍自然會班師回朝,結束與吳國的戰爭。

如若不然,以目前吳王諸樊所制定的遊擊策略,這吳楚兩國能在這一帶打上好幾年都不帶休戰的。

因為,既是遊擊戰,吳國所投入的兵力本就不會多。而且憑借著群舒與吳國的關系,吳軍畢竟是有群眾基礎的,只憑借那些個舟兵從中策應,吳軍遊擊的戰損自然是極小的。

所以,吳國大可不必在乎會因連年的征戰給國家帶來的沉重負擔,反而這樣的戰鬥還能一直牽制住楚國,甚至是拖垮楚國。

而楚國呢?

楚王剛一即位,而且是得位不正,如今也正需要一個合理的借口來轉移國內關於王位繼承的矛盾。

正所謂“留寇自重”,與吳國持續的戰事,顯然也是一個合適得不能再合適的理由。

所以,楚王一時半會的,或許也希望能與吳國這樣一直消耗下去。反正如今有了舒鳩這一據點,往後遲早是可以自給自足的,所以接下來的補給調度對於他楚國而言,也就成了無關痛癢的事。

不過是陪著吳國在江淮地區玩玩捉迷藏,頂多就是伍舉多受累些罷了。

所以,這兩國一旦分不出勝負,當真是打上幾年都不成問題的。

那最後呢?群舒就此民生凋敝,淪為互相拉鋸的站場。而他李然的“名聲”也是遲早要敗光的。

而如今唯一能結束這場戰爭的,唯有是讓其中一方徹底獲勝。也只有這樣,李然才能從這場戰爭中抽身。

“只是一旦如此,先生只怕會遭到晉國方面更為嚴厲的責問啊……”

孫武也明白,一旦吳國戰敗,李然肯定會被晉國責難。

“那……如果是吳國主動退兵呢?”

李然卻是想到了另外一種可能。

“有沒有可能……生擒諸樊,讓諸樊是主動退兵?”

倘若吳國主動退兵,放棄在江淮一帶與楚國爭奪地盤,那兩國的戰爭便不會持續下去。

可顯而易見的,若想要做到這一點,肯定沒有這麽簡單。

而孫武一聽這話,卻頓時是來了興趣。

“先生這麽一說……倒也並無不可啊!”

孫武腦筋一轉,頓時靈光閃現。

“哦?長卿有何計較?”

李然急忙問道。

只聽孫武道:

“武與吳人也算得是幾經交手,根據武的經驗來看,但凡是大的陣仗,並是他們自認為是志在必得的大仗,吳王諸樊都必定會親自出場,甚至是沖殺在最前列。”

“舒鳩之戰便是最好的例子。”

“嗯,吳王諸樊先前對於楚軍是頗為不以為然的,所以接連幾次都是親自領兵沖殺在最前列。若非在那山谷之中他被護著溜走,只怕此刻早已是被楚軍所擒了。”

話到這裏,孫武當即頓了頓,沒有繼續接著往下說。

可即便他不說,李然也已然明白了過來。

孫武作為曾身臨一線,自然知道吳人作戰的習慣。

他吳王諸樊不是最喜歡沖鋒陷陣麽?不是喜歡對勢在必得的戰事一手掌控麽?

那何不再給他一個機會?引他入彀?

“前幾日,從舒鳩傳來的消息,楚軍三次糧道被劫,似乎都是由諸樊親自率軍的。”

“可見若要引諸樊入彀,似乎也並非是一件難事。”

李然聽罷,嘴角當即揚起一縷笑意:

“若能生擒諸樊,迫使他主動退兵,這場仗自然就不會再繼續打下去了,屆時我等便能全身而退了。”

方法有了,也可行,二人就這麽議定了下來。但是最後,李然卻又強調了一點:

“但絕不能讓諸樊出現任何的閃失!”

是了,生擒諸樊,迫使諸樊退兵乃是最好的結果。

可一旦諸樊有個三長兩短,一來,李然在面對中原諸國時,便當真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二來,吳國的這顆仇恨的種子,遲早會是一個禍根。

“所以,這件事還需得是長卿你親自出馬才行。”

“諾,武定然不負先生所托!”

李然如今唯一能信得過的,便唯有孫武了。

隨後,李然便立刻是轉身出了營帳,並是來到了伍舉的主將營帳之中,說他有辦法能生擒諸樊。

當然,生擒諸樊,迫使諸樊退兵的真正用意他肯定是不會告訴伍舉的。

伍舉聽聞能夠李然有辦法生擒諸樊,自然也是極為高興。

畢竟這場仗已是耗了他好幾個月,眼下天寒地凍的,楚軍與吳人如此一直周旋著,他卻始終不得寸功,士氣也由此變得十分的低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