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 巢邑之圍

伍舉顯然也知道這是一個絕好的主意。所以,李然剛一獻計,伍舉只短暫的思考一番後便是立刻答應了下來。

而他所說的那最後一句話,也是十分的耐人尋味。

何謂“舉不敢貪功,先生之名定當天下皆知?”

還是老生常談的問題,這顯然是要用軍功把李然給直接“逼上梁山”唄。

一旦因李然之計,生擒了諸樊,此等的奇功,不但他伍舉能夠因此而沾光,倘若是再大肆宣揚出去,那便等同於是將李然與楚國是拴在了一條船上了。

屆時你李然若不為楚國所用,卻還能去往何處?

要說這伍舉,編排起李然來那是一點都不含糊的。

於是,他很快就又撥給了孫武五千精銳,且是將兵符一並交給了孫武,讓他能夠自行節制,一切行動皆無需再向他匯報。

孫武在接過了兵符之後,卻並未第一時間離營,而是又如此這般的與伍舉是更進一步的詳述了一番具體的誘敵之策……

待得李然和孫武悉數退出之後,伍舉便立刻是召來眾將商議了起來。

“什麽?!不單要我們主力後撤,居然還要我們拱手讓出這得來不易的舒鳩城?!”

“是!非但是要放棄舒鳩,而且,所有部署在群舒的守軍應當全部後撤三十裏,以為策應。”

“什麽?瘋了瘋了,哪有這樣打仗的!他二人既非楚人,這顯然是要坑害我軍啊!若是那諸樊不上當,那我等豈不是等於功虧一簣!”

“是啊!若是大王知道了,定是饒不了我等的啊!”

原來,孫武所出的這一招誘敵之策,乃是兩廂調停的奇招!一方面,即能使得楚軍的陣線是全線後撤,而且也可以以此為契機,活捉吳王諸樊!讓楚國立得全功後便班師而還,還兩國一個太平。

而楚軍的全面後撤,也同樣可謂是給足了李然以搪塞蕓蕓眾口的理由:

我李然已經盡力讓楚軍後撤了,如今是吳王諸樊不知分寸,輕敵冒進而誤入了楚人的圈套,那完全就是他自己咎由自取的了。

不過顯然,孫武的這一招雖說是用心良苦的。但是,這一計的關鍵所在,還是在於伍舉!

就看他能不能壓得住楚國其他將領了。畢竟,佯裝全線的潰敗,乃是誘敵冒進,甚至是引誘吳王諸樊現身的最重要的一環。

“吾意已決,不必再言!各位將軍只管是節制好各部,一起協同後撤即可,不得有誤!”

伍舉也自是對於此間的關鍵是了如指掌。所以,當即傳下將令,所有目前在群舒的駐軍統統後撤三十裏,以為策應。

過得數日,舒鳩城內的楚國守軍,也同樣是得了密令,悉數直接從城中是撤了出來。

而原本楚軍分散部署在群舒的軍力便也不算多,這些時日又被吳軍的舟兵是耍得團團轉。所以,其士氣可謂已是低落到了極點。

這些楚卒本就已不想逗留在這是非之地,所以一得到全線後撤的軍令,只當是吳人即將殺來,所以一時間也是人心惶惶。

所幸各處楚軍的將領還算得是能夠做到令行禁止,節制有方。大部分楚卒攝於統領的威信,且平日裏所操練出來的素養也還算過得硬,雖一通折騰過後,倒也勉強是沒出什麽大亂子。

不過這天氣也越來越冷,馬上又是年節,誰都希望能快些回去。所以雖說下令是後撤三十裏,但有些部曲,竟是直接後撤了五十裏的都有。

如此一來,楚軍的陣線就更像是真的潰敗了一般,完全沒了章法可言。

十一月中旬,楚軍主力在伍舉的指揮下,亦是接連詐退了十余陣,眼見整個江淮地區的楚軍都幾乎同時是消聲滅跡了一般。

這一切自然是卻令吳軍洞見到了“時機”。

一般情況來說,戰場之上,突然有一方退得這麽急的,要不是因為後方出了大亂子了,要不就是後勤補給出現了崩潰。

顯然,吳王諸樊也是這麽考慮的。

所以,兩國的軍隊士氣一下子就發生了大翻轉,吳軍開始蠢蠢欲動,頻頻主動出擊,不斷襲擾著不斷後撤的楚軍,甚至是明目張膽的對楚軍營地發起進攻。

而楚軍的防線則是一退再退,並且,由伍舉親自所率領的中軍大營,在每次燒飯時,所挖的土灶數量也會隨之不斷減少。

剛開始撤退時,主營地內尚且還有四五千口埋鍋造飯的土灶坑,可在接連十余次撤退後,留在營地內的爐灶便只剩了一千多口。

顯然,這也是孫武所布下的計謀。

而吳王諸樊親率大軍追擊,一路之上自然也是觀察到了這一現象。眼見楚軍的人數是莫名其妙變得越撤越少了,吳王諸樊不知是計,於是他更是肆無忌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