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章 宋國二三事

申地之會,宋國來了三個大人物,分別是太子佐(即日後的宋元公),以及宋國的左師向戌,以及司馬華費遂。

之前說完了太子佐與向戌,最後再重點說一說這個華費遂。

華費遂也是出自於宋國的華氏,而且作為宋國司馬,乃是僅次於左師向戌與右師華亥的第三號人物。

但華費遂與後來作亂的向寧,華亥不同的是,華費遂始終忠君體國,而且德高望重(請牢記這個人設,方便記憶,稱華B)。

也正是此人,後來幫著宋元公攻打華,向兩家,導致華亥,華定以及向寧只能出逃陳國。(華B幫國君打華A)

但問題就在於在春秋這個時代,但凡權貴,子孫後代一定很多,而且宋國又是一個世族掌權的國家,所以世族子孫一代一代的繁衍,更是數不勝數。

華費遂一共三個兒子,分別是長子少司馬華貙,次子禦士華多僚,三子華登。

他的這三個兒子中,老三出逃吳國,老大老二互相看不對眼,都恨不得能弄死對方,最後便搞了一出華多僚誣陷華貙,兄弟鬩墻的戲碼。(華B內訌,華貙B1,華多僚B2)

被逼急了的華貙一不做二不休,劫持華費遂,召集流亡在外的華、向兩族的族人,並是發動了叛變。(華B1挑唆華向A起事)

接下來的故事就非常精彩了。

華、向兩族的叛黨一路高歌猛進,打得宋元公縮在都城裏不敢出來,但華、向叛軍一時也打不進去。而此時流亡吳國的華登則說服了吳王,出動了大軍支援。(華AB1聯合吳國攻宋)

緊接著,齊國也被摻和了進來,並由此,宋國的一場內亂,逐漸就演變成了齊宋聯軍與吳國之間的戰爭。(華B2聯合齊國)

戰事幾經轉折,吳軍攻入了宋國都城商丘,宋元公徹底崩潰了,立馬就要跑路。(華AB1勝)

然後,一個廚子(濮)粉墨登場,他用裙子包著一顆砍下來的腦袋,佯裝是華登的腦袋,一邊跑一邊喊,吳軍聽到這消息,反過來卻也當場崩潰,亂作一團,隨後被齊宋聯軍反殺,最後竟是被打了個大敗虧輸。(華B2勝)

而由此宋元公也才保住了最後的顏面,沒有被叛軍給驅趕出國。(華B2勤王有功)

而這個廚子濮的名字,也就這樣被印刻在歷史之中,與後世蒙古攻宋,釣魚城之戰時,那個張姓小兵完全可以一比。

但故事就這麽結束了麽?

不不不,顯然還沒有。

華、向叛軍雖然潰敗了,但華登也不是傻的,他收拾好殘兵敗將,迅速重振旗鼓,打算是卷土重來。

而此時的晉國,又硬是拉著小弟曹國與衛國也參與了進來。(華B2拉來晉國)

這一下,五個大國都陸陸續續是參與到了這場宋國內亂之中。

於是,最高潮的階段也來了。

華貙派人又去楚國搬了救兵,楚國一聽有便宜可以撿,正符合他們歷代君王飲馬黃河,稱霸中原的志願,也當即就派兵支援華向叛黨。(華AB1拉來楚國幫忙)

最有意思的一幕也隨之發生了。

吳楚兩個原本有著不共戴天之仇的國家,卻因為支持宋國的華氏而站在了統一戰線上。

另外,齊晉兩個原本也是貌合神離的伯主國,居然在這件事上又走在了一塊。

整個中原,都可謂是被這一場華氏的內訌,攪成了一鍋粥。

而因為晉,楚兩國的加入,戰事也就此陷入了僵持。最終只得以宋元公的低頭,讓華向等人逃亡楚國為代價,這場持續了三年,牽動整個天下的內戰才隨之宣告結束。(華AB1全身而退,華B2護駕有功)

看到這裏,不知有人會不會發現一個問題。

也就是,那個被華貙劫持的華費遂,好像從內戰開始以後就一直再沒現過身啊!

還記得他的人設麽?

此時再想一想,這場能夠引得天下諸國盡皆參與的宋國內戰,是不是並沒有表面上看起來的這麽簡單呢?

表面看起來,就好像只是華氏的一場內訌罷了。但其實呢?搞到最後,向氏被排擠,華氏獨領宋國朝政。而且,另外一支“叛黨”居然還得以全身而退。

這就是最終的結果。

好了,後面的瓜吃到這裏也已經差不多了,言歸正傳。

其實,宋國距離申地倒也不遠,但由於華費遂在半路是整了點幺蛾子,故意拖慢了宋國使團的進度,所以宋國其實反而成了是最後一個到的。

於是,楚王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你一小小的宋國,一開始就幫著鐘離國的慶封來對付我楚國,現在來參加會盟又故意拖拖拉拉的,怎麽著?是不是有點欠收拾了?

楚王熊圍本就是個飛揚跋扈的性子,眼看這個宋國一而再再而三的給他使臉色,這能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