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章 蔡國的那些事

楚王故意是與穿封戌一唱一和,其實無非就是想要告訴李然,切莫因為當時一時之爭,而傷了他們之間的和氣。

而他們這一番話的潛台詞也就是,他楚王其實也是個心胸寬廣之人,絕不會因為李然的出言不遜而怪罪於他。

換句話說,他還是希望李然能夠一如既往的,為他獻出之前所承允過的最後一計。

而楚王這一番“吃了吐”的操作,或許是因為太過於刻意為之,因此,竟令李然更是起了幾分厭惡來。

很顯然,他並不是穿封戌,他與楚王所爭執的,也並非什麽個人利益。

這能相提並論嗎?

他所看不慣的,乃是楚王的無德,以及絕人社稷的暴行。

這種作派,又如何能夠令他認同呢?

所以,即便楚王在筵席上與穿封戌演得是出神入化,他也只是一直冷眼旁觀著,不言不語。

這就讓楚王有些不悅了。

他本以為自己來這麽一出,雖不能平息李然心中的怒火,但至少能與李然緩和一下他二人的關系,彼此都給對方一個台階。

可沒他沒想到李然對此竟是全然不見,甚至連意思一下的意思也沒有。

你李然要做人,難道他貴為楚王,自尊心就不要了?

哼,給你臉了不是?

在寡人面前擺譜?

待筵席散去,楚王也不再多言,故意是旁落了李然。招呼也不打一聲,便任由李然徑直離去了。

……

楚王對於滅掉陳國而感到志得意滿,而中原諸國的妥協綏靖,則更加助長了楚王的氣焰,其野心也愈發膨脹了起來。

甚至他隱隱覺得,如今即便是沒有李然相助,他也依然能夠建立不朽之功了!

於是,在經過短暫的休息後,楚王決定趁著軍心士氣正旺,再下一城!

而這一次,楚王將目標對準了已被他們楚國團團包圍住了的蔡國!

蔡國乃與陳國、楚國接壤,而如今陳國被滅,顯然蔡國就等於被直接被包了餃子。

那理所當然的,也就難以獨善其身了。

之前也說過,楚國自文王始,歷經後來的成王、莊王和共王等歷任先君,被楚國所吞並的大大小小的國家不下幾十個。

而如今周邊,僅剩下的幾個體量稍大一些的諸侯國,此前也大都是或依附於晉國,或從屬於楚國而艱難的苟活著。

而如今,隨著賴國、鐘離國以及陳國相繼被滅。

楚國的版圖在楚王熊圍的手上,可謂是得到了極大的擴張。也早已是遠遠超過了他當年即位之初的疆域。

而在這偌大的疆域腹地之內,如今便只剩下蔡國這麽一個稍大一些的諸侯國尚且苟存著。

而楚王是什麽人?他能容得下自己的臥榻之側容得他人安睡?

蔡國的地盤,也必須是寡人的!

說幹就幹!

這時候,觀從又再度登場。

事實上,觀從之所以能夠這時候再一次登場,也可以說正是因為李然。

若不是李然這下子算是徹底與楚王鬧翻了,想來這出謀劃策的差事,還真不一定能輪得到他。

楚王如今在李然的熏陶下,也十分清楚所謂“智取”的重要性,也知道了但凡興兵打仗,所謂“名正言順”的重要性。

這年頭,打仗都得是師出有名的,這可實在是太重要了。

於是,他就必須找人商議商議,究竟該怎樣,才能在進攻蔡國的時候做到師出有名呢?

所以,他又立刻是喚來了觀從,而觀從也是開門見山,直接獻計道:

“大王,此事不難,如今的蔡侯本就是殺父篡位之徒,此乃大惡。大王何不借此原故發難?先邀請蔡侯入楚述說其原委,蔡侯若來,便直接執住他,揮師滅蔡。蔡侯若不來,則說明蔡侯心虛,屆時大王便可名正言順出兵征伐蔡國!”

說到這裏,還需得扒一扒蔡國的那些個醜事。

其實,蔡國和陳國一樣,也是一個在春秋歷史上沒什麽大作為的國家。

但若是要往上追溯蔡國的地位,卻很是能夠令人吃驚。

蔡國的開國先祖,不是別人,正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親弟弟,蔡叔度。乃是正兒八經的姬姓宗親之後。

所以說,蔡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其實可以算是西周一個比較重要的封國。

可是呢?蔡國最終卻並沒有像晉國、魯國那樣,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國。更不曾像鄭國那樣,顯貴一時。

恰恰相反,蔡國在經歷漫長歲月的洗禮後,自蔡哀侯開始就一蹶不振。更為要命的是,蔡國的幾經起伏,竟還都是跟女人有關。

先來一段息夫人的故事。

話說當年,蔡哀侯娶了陳國公主為妻,而他妻子的妹妹——息夫人,回陳國省親之時,路過蔡國,而蔡哀侯乃以息夫人是他小姨子,理應招待為由,將息夫人給挽留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