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清晰的過程,神秘的結果

北極圈戰役中,讓伊甸亞誕生時的肮臟的原罪,通過伯利恒科技以最癲狂的姿態顯現時,遍地綠晶體失控在魁北克打得山巒內樹立起動輒幾十米出晶體。而當地被寡頭控制的喉舌們,在宣揚共存理論。

目光轉向神州。

從秦統歷2288年開始,到2294年,神州的航天項目,小步慢跑發展了足足五年。以天基戰爭為目標的載人航天科技已經達成。

這在所有主世界記錄的臨近位面科技時代,是完全空白的領域。

主世界近古時代沒有,其他科技位面也找不到資料。

衛鏗是找了最基礎的道路“軸”了下去,中人之姿的卷,恰恰是“天才們”不願意做的。

在這個擁有超時空粒子位面,主世界的很多科技的門檻都很低。例如核聚變能在重型載具上實現,能量防護以納米防護場為代表可以輕易地在空中和海上單位構建。

在科技門檻低的位面,大部分主世界的穿越者都沒想過要搞比主世界更復雜的東西。

可以這麽說:主世界的技術人員在科技研發中付出的耐心,就是穿越者在低科技門檻位面推動文明走向更高的門檻。

現在這個神州位面時空,文明突破了這個門檻。

比起大型機甲機器人。這些主世界近古時代無法實現,但在這裏只需要天才發明家拿出方案就能突破的尖端科技。

依靠對中人之姿的組織動員,在載人航天和導彈這類傳統攻防科技樹上,反倒是時震位面稀罕的方向。因為這需要放下天才之心、未來視的傲慢,硬生生和對手內卷。

現如今這條時間線上,多年的技術積累攻堅,都是足以驕傲歷史,非文明上下有徹底變革的決心而無法誕生的。

在近古時代,主世界的導彈只要稍微多變幾個軌道,亦或是增強耐熱層,並且讓導彈能夠自旋,就能抗住攔截手段。但仍屬於“彈頭”。

所以近古後期“攻大於防”已經毋庸置疑,並且攔截成本一直是高於發射成本,所以主世界近古時代並沒在這方面展開攻防競賽。

所以主世界22世紀前,近地太空飛船沒有發展出真正意義上的作戰平台。

炮彈和飛機是有本質化區別的。載人航天和無人航天也有本質上的區別。

無人化或許能在百分之九十九的工作領域做得比有人要好。但就是那百分之一!就是經驗總結,能讓航天有著深入發展的可能。

炮彈,發展目標始終只有打的準,打的快。

而空間站這類大型平台的未來,可以如同旗艦一樣,不但可以承載武裝,還可以一步步發展成綜合信息指揮的能力,這是無人航空無法前進的方向。

【任何系統發展,都是需要工作來推進,而任何工作都需要人來做,而人必須要有工位才能幹活。

關於這樣一點,白靈鹿和秦曉寒團隊中那些監察者們用看似埋怨,但是實則炫耀的凡爾賽語氣敘述道:“明明掌握著最強的靈能,輕松就能鎮壓世界。卻硬生生地搞最麻煩的道路,真是傻得我們沒辦法呀。”】

2294年5月,神州方面再次進行了五次高強度實戰演練。

以衛鏗為首的太空航空兵駕駛著飛船引導飛彈集群,飛躍赤道,與天竺洋神州方面的部署的海基、陸基、天基的聯合反導網絡,進行了高強度對抗演練。

在實兵演練中,其總結了大量對抗經驗,例如雷達什麽時候開機,什麽時候調整波段。這個人與人之間的對抗開始,就讓技術變得復雜起來。

如同近古時代無人機空戰發展一樣:航模和智能芯片,主世界的人在二十世紀末期就會制造了,但是要真的進行蜂群對戰,將人機經驗完善,且讓六代機信息鏈條完善,這才讓無人機如同二戰後的航母一樣走上了舞台。

5月23號第四次演練中,演習從陸地對海,轉變成了海對陸。

白色的火箭從天竺洋海上機動發射場起飛,然後沿途直接穿過高原的復雜攔截區域,隨後向北穿梭,預定的落點目標是嶺北北海湖的東側基地防禦圈。

在發射十五分鐘後,將與離州的反導雷達進行對抗,相關的攔截彈彈頭也將發射(這些動能彈頭有自毀系統,防止最後階段誤殺太空穿梭艇)。

太空穿梭艇要做到的就是在十五分鐘內進行數萬次操作,確保八十七個虛擬的彈道導彈彈頭不被反導系統發射的彈道導彈攔截。

而地面的粒子炮和激光反導網隨後會加入攔截。對於這樣的威脅?

經歷過聖劍位面後,衛鏗在太空作戰中存在這樣的經驗,“出劍要快,反擊要比被動疊防更有效”。

你敢反我的導彈,我就反反導。不但要反反導彈,還要以天空中集群優勢,逐步對地面一個個地區的獨立系統進行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