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宣旨(一)

“張中允,殿下請您過去。”

東宮擷芳殿外,劉瑾對著已經想後退的張天瑞說。

“殿下……殿下要見我?”

“瞧您這話說得,殿下的旨意我敢亂傳?還是請張大人快些過去吧。”

朱厚照得了許多銀子,

他是太子,不是居家過日子的人,財富對他來說沒多大意義,這些錢的用處就在於能用起來。

其實國家掌握財富這個事情,有好有壞,好處就是國家的財政狀況較好,能做些事情。

壞處就是……一旦遇上比較昏庸的君主,這些財富就會流向私人的口袋。

就像前文所述由戶部尚書葉淇主導的開中鹽法變革:將以往由商人將糧食運到邊關獲取鹽引,改為商人直接向朝廷繳納銀子,獲取鹽引。朝廷有了銀子再向邊關撥糧撥餉。

這樣做的危害不少。

而說起來也有一個好處——國家的收入短時間裏增加了不少。

按理說這些錢拿到了應該能做點靠譜的事吧?

實則不然,根據後來的歷史經驗看,這個優點也沒有了。因為這筆錢被挪作他用,很快就被消耗完了。

所以說這個大明王朝,就是個滿身是病的患者,有時候細想起來腦袋都大,不知道從哪邊下手才好。

但不管如何,朱厚照也要在手中聚集財富、做更多的事。

先前所慮的學宮之事,便再也拖不得了。

“臣張天瑞,叩見殿下。”

“平身,走近點吧,離我這麽遠幹什麽?”朱厚照招了招手。

“喔。”張天瑞提了提衣角,小步往前邁了幾下,“殿下,不知召微臣前來有何吩咐?”

“先前,你關於學宮的論述,我已經看完了。”

張天瑞有些意外,這麽多天過去他以為是石沉大海了呢,沒想到殿下還真得看完了。

“但不知殿下以為臣,寫的如何?”

“還算有些章法。”朱厚照不準備再嚇他了,萬一再嚇出什麽好歹,“張先生。”

“臣在。”

“如果本宮讓你負責籌建醫學宮事宜,你可願意?”

張天瑞心頭激蕩,

腦海裏則忍不住想起當日楊廷和離開時和他說的話!

殿下在等,等的就是有人來替他做這個事!

一旦做得好了……得殿下的青睞,以後就是東宮太子得用的老人。

到那個時候,一個小小的中允官可不是他的終點。

“回殿下!臣願意!”

張天瑞又跪了下來。

看他這番神情朱厚照也露出了微微笑意,並且開起了玩笑,“這個事是要花錢的,你可不能拿了我十兩銀子辦五兩的事兒,剩余的五兩進了你的口袋。”

張天瑞聽得身體一緊,“此事微臣萬萬不敢!……殿下,臣膽兒小,多拿的銀子帶回家,估計每天覺都睡不著。”

所以說半輩子辛勞,沒什麽成就,不拿東西,融入不進這個圈子。

“好。”太子稍作停頓,想了一想,“年後吧。年後開了春,你正式的把這個醫學宮給本宮建起來。年前這段時間,你先在京城中選個合適的地段,也找幾個老工匠,想想這教人學醫的地方要怎麽蓋。”

“臣遵旨。”

現在大明朝又沒有房地產開發,建一處建築物更沒那麽多的部門要跑手續。所以這事兒理應不難。

張天瑞幾日來一直在想著這事,這時候有些關鍵要點也就脫口而出的問了,“殿下,但不知這醫學宮要建多大的規模,準備招納多少學子?”

“往大了建。先以三千名學子的規模來計算。”

“三千名?!”張天瑞驚了個驚,“要建這麽大?這樣的話,臣以為所耗不小啊。”

他哪裏知道,朱厚照想的根本就不是醫學,

往後是什麽專業都要往裏塞的,當然是能大就大。

“那麽就分期建設,第一期以500名的規模控制,先把地方給本宮弄出來。銀子的事你不必擔心,自有本宮解決。”

他現在這個年紀,布局教育算是不早不晚。

古代的生產力水平在這個地方,他就是權謀玩兒的再厲害,人心把握的再準確,搞來搞去國家整體國力就是那樣。

反正一畝地就這麽多的糧食,一個人工就能幹這麽點兒活,一匹馬一天就跑那麽遠。遇上治國的人靠譜些,那麽分配的就好些,不靠譜的,就閉著眼睛瞎分配。

所以搞改革、玩權謀,鬥一鬥那些既得利益者這種治標的法子要采用,

想辦法提高生產力這種治本的法子也要謀劃。

一旦垮過了一道坎,有許多重大問題都迎刃而解,比如說北方的韃靼問題,到底怎麽辦?

九邊雖然守得還行,可朝廷為了維持九邊,又耗費了多少?

其實想要真正解決有一個簡單粗暴的辦法——強大穩定的熱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