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整軍

圍繞入貢所爭論的一切,實際上就是一個戰爭與和平的問題。

朱厚照與戴珊、與黃文佑這樣的人磨嘴皮子,就是要把道理辨明,就是要讓弘治朝君臣明白,不遠的將來大明就會面對這個令人頭痛的敵人。

這不是大明開不開大釁於邊的問題,除非君臣一起跪下,否則人家就是要來欺負你。

所以這一切當然也就不僅是拿五百個人的使團開刀這麽簡單。

“整軍?”

“不錯,兒臣的意思確實就是整軍。”

弘治自登基以來,就不是一個擺爛的皇帝,他一直想的是拯救大明,只不過受限於能力和眼界,所能做的,也就是文官所告訴他的那一切。

現在朱厚照給他提出了新的東西,事情又會變得不一樣了。

“怎麽整?”

“父皇,兒臣看過朝廷軍屯的收入,那就是一筆糊塗賬,要想把這筆賬扯清楚,那是極難極難的。但軍屯的糧食大幅下降,卻也直接說明,邊軍的腐敗已經到一種觸目驚心的程度,因而若要整軍,只有四個字,另起爐灶。”

軍屯的土地大多已被兼並,衛所制遭到相當程度的破壞,原本亦兵亦民的邊軍現在都是無地的苦哈哈,戰鬥力大幅下降,這是事實。

而京營之中,十二團營和上直親軍一樣有‘和平病’,早已不如當年的悍勇。

說到底就是時間久了,腐敗了,戰鬥力下降了。

弘治皇帝大約明白過來,“太子的意思,是在十二團營之外,另設數營,重新整編操練。”

“對,但人數要從十二團營本身抽調,只選剛猛勇武的銳卒,哪怕只選出三萬人,那麽我們父子也要認,這之外,無非就是重新再招募罷了。”

皇帝問道:“可大明的北方綿延千裏,若是只以這幾萬精兵,似乎並不能如何。譬如我們駐守大同,那麽韃靼人可以在宣府寇邊。”

“父皇,怎麽吸引敵人主力,這是戰術問題。但我們父子有沒有這樣一支力量,則是戰略問題。退一萬步說,小王子只擊弱處,那麽咱們至少可保京師無虞。只要京師無虞,咱們就有時間、有力量把邊軍的爛賬理清楚,總有一天,大明千裏防線,處處都是精兵。此外,另起爐灶的目的,並非只在於韃靼,也在於兵部。”

現在京軍十二團營不僅沒有強大的戰鬥力,而且在人事、財務等問題上都由兵部直接管理。客觀上造成皇權被削弱的局面。

而朱厚照要從中將起精銳給抽出來。

這事自然會有反對的聲音,

可如果韃靼人的威脅近在眼前了呢?

不這麽做便不行了呢?

“外部的矛盾有時可以轉化為解決內部問題的助力,父皇可還記得兒臣說過,兒臣可從來不做沒頭沒腦的事兒。五百人的吃喝雖說是一筆不小的花費,可若要說為了這點銀子就得罪韃靼,招致兵禍,那怎麽都不值的,那幫文人呼天搶地,心中罵著太子輕佻誤國,他們哪裏想過,兒臣早就想過這一節。”

“除此之外,兒臣還以為韃靼人寇邊是小王子既定的目標,他們想得是恢復大元榮光,和咱們有沒有禮貌沒關系。所以這韃靼使團是可以得罪的,這事兒不幹白不幹,但幹了,也不僅是為了省錢,而是把所有人都綁上戰車,現在大家都知道了,韃靼人得罪了,沒得選了。”

“繼而父皇就可以告訴他們,韃靼人快則一兩年,慢則三五年,必會大規模寇邊。於是當然需要整軍!”朱厚照說起來似乎很簡單,但弘治皇帝是壓根沒往這一節想。

“原來照兒也是故意得罪韃靼人?!”

“算是……七分故意吧。”

皇帝的心頭巨震,祖宗保佑,他這個兒子生的,可真是太厲害了!

“整軍時要從十二團營抽出精銳,且不再列於兵部歸屬,而是直屬於皇帝,太祖、太宗都這麽幹過,父皇當然也可以。兵部只有調查、整理、儲存這些士兵戶籍等資料的行政權,不再具有調動這部分精兵的調兵權,至於那些老弱病殘,就暫時先留給他們,日後再說。這樣一來,父皇作為皇帝的權柄將會得到大幅度增強。”

聖人之書大抵不會寫這樣的政治鬥爭,

劉健、吳寬這些弘治皇帝的老師們一個個都是理學衛道士,他們當然也不會教弘治皇帝這些。

所以弘治皇帝要麽生而知之,要麽就有一塊知識盲區。

現在則不同,他有個兒子!

“到那時,朕才算一個真正的帝王!”

朱厚照這雞湯灌得好,弘治已然激動了起來。

“父皇本身就是一個真正的帝王。但……”

“但什麽?”

朱厚照笑著說:“但如果有兒臣的助力,父皇便會如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