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階段性目標

似這樣的大事情,正確與錯誤之爭通常會在當朝者的選項裏向後退。

他們並不會真的在乎,罵人的對還是打人的對。

他們的第一目標就是要將事件平息,用個現代詞匯,叫穩定壓倒一切。

因為再亂下去,不知道又要引發什麽,不知道又要挖出什麽。

這其實是弘治皇帝答應朱厚照建議的原因。

就像歷史上弘治十二年的科舉舞弊案一樣,唐伯虎和徐經也許真的沒有去賄賂主考官程敏政,但是事情既然爆發了,影響又很惡劣。

那麽皇帝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都給你按倒。

你沒罪?怪自己命不好吧。

最後判決,程敏政因為進京的時候接受了徐經的見面禮,堂堂的禮部右侍郎就被勒令致仕回家,回家之後心中郁結,過了一年就死了。

唐伯虎和徐經兩人也不再有科舉的資格。

對於他們兩位當然是殘忍的,徐經回鄉之後還寫了一本《賁感集》以明志。

但這又有什麽用,只要皇帝是個明白人,都會這麽處理,這就是政治。

現在這事兒也差不多,

養病中的皇帝在第二日便上了早朝主持了結此事,

一是任命治喪大臣。

二是處置涉事官員和士子,皇帝自己也有些怒火,再加上為了照顧張皇後,其手段還是重的,除了現場因為意外也死掉了一些人,其他的也有不少被錦衣衛揪出來抓走,朱厚照說的是罷官、削除功名,最後不止如此,是要見血的。

奉天殿的氣氛很嚴肅,皇帝受太子的影響——便是上次拒絕雍王、岐王之事,太子教他,父皇你是有委屈的,有委屈撒一撒,大臣會有一定程度的理解。

所以他現在就知道了,舅老爺、朝廷的伯爵在這個時候被幹死了,他就是可以發脾氣的。

天子一怒、伏屍百萬。

弘治十二年的開始,就是讓人覺得有些嚴苛的政治氛圍,過去十年的好日子似乎是一個終結。

而為了平衡雙方情緒,皇帝又下出第三道指令,便是警告、約束朝廷外戚的行為,要求他們清退侵奪的土地。

周太皇太後年紀大了,開始不那麽願意爭了,她在弘治九年就支持過皇帝秉公處理周家的事,這一次又要求自己的娘家,長寧伯周彧入宮謝罪。

在弘治九年時,長寧伯和建昌伯互相放出家奴打架,為的就是搶占田畝。

這是明晃晃犯下的事。

所以由長寧伯周彧帶頭,退還了九百八十頃田地。

朱厚照第一次聽說的時候還有些疑慮,“怎麽,這地在泰州?”

劉瑾、張永全都答不出來。

其實只要一想就明白了,他們雖然都在北直隸,但也不能逮著一個地方薅,從側面其實也能看出來,這些外戚、勛貴爭田早就是跨區域、甚至全國性的了。

朱厚照不知道該說什麽好,“太皇太後令他們交還一些田畝,可到嘴的肉,不經不番打,誰會這樣乖乖的吐出來?便是長寧伯,其占地五千頃都不止,最後就把這麽一塊扔出來了。”

張永算是有正義的,“這些人真是可惡!說出來的感覺,像是就他最衷心,拿出的也是寶貝得不能行的家財,到最後還是陽奉陰違!”

“你不必替我生氣了。”朱厚照把這些田契都交給他,“往後也還是有機會的。這次清退的田畝全部列為皇莊,張永,你親自帶人接收,朝廷整軍如火如荼,先把養甲級衛的缺口補上再說。”

繼長寧伯周彧之後,慶雲侯周濤清退了田畝四百四十六頃,會昌侯孫銘清退田畝二百八十頃,玉田伯蔣輪清退田畝一百四十頃。

最多的是明憲宗王皇後之弟王源,他本來就正在被人彈劾侵占民田之事。皇帝賞給他的土地只有三十頃,結果他自己一劃,劃出了一千二百多頃。

好了,正好趕上這事兒,弘治皇帝為了大局硬氣了一回,特地降旨要他清還。

當然,農業國家,是不會有這麽大片的土地無主的,只不過原來的主被這些人趕走了、或者殺了。

現在列為皇莊,對於百姓來說是一樣的,無非就是占地的人從皇上的親戚變成了皇上。

實際上外戚占地或者太監管理皇莊在收稅這一點上,往往是比朝廷定的賦稅高的,弄得百姓苦不堪言,現在至少朱厚照不會這麽做。

要不然,為何要派有點正義感的張永總負責此事呢?

與此同時,

皇帝雖然想盡快平息此事,

但如此重大的事件,還是在朝臣之中引起了許多的反響,旁得不提,京城裏多家官員的門口都掛起白布戴孝了,

弘治皇帝從來就沒有這樣開罪過大臣。

最後弄得大家沒辦法,內閣裏,謝遷只能苦澀的說:“有此教訓,往後太子殿下要大婚,可要仔細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