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 難死人

朱厚照不是一個不現實的人,他知道不管他怎麽努力,想多少辦法,甚至將來就是迎來真正的盛世。

貪官汙吏也不會少的。

朱元璋都殺到那種程度了,還是一樣有貪官。

但這事也要有底線,如果弄得人人知、鬧到了他太子這裏,還是糊弄過去,那這個國家就沒辦法管了。

之後肯定會有更離譜的事情發生。

太子最後的話擲地有聲,如重鼓敲擊在眾人心頭。

弘治皇帝也不是不支持兒子,但他已經登基十七年,基本的政治經驗還是有的。

比如說,如果要以這個標準辦案,最後殺掉的絕不僅僅是這些人。

因為,會有人舉報、招供的。到那個時候怎麽辦?所以他心裏有些害怕。

一直沉默的謝閣老挪了個位置,跪在了皇帝可以直接看到他的位置,“陛下,殿下,可否容老臣說一句?”

“謝閣老請說。”

“老臣以為,殿下主持正義是應當的,為民請命也是朝廷各級官員份屬之責。可陛下之憂慮也絕非空穴來風。如此次浙江案開了此例,想來朝廷會不斷收到各種案件的舉報。到那時,還辦不辦?若是不辦則朝廷出去的話如何兌現?若是辦了,最後的範圍絕不會僅僅限於浙江。”

這個隱患顯然是存在的。

因為這些人也會招供的,而且誰知道他們會招出什麽人來?

李儼才還是湖廣過來的,他把那邊的人帶上一點,他自己還是布政使這樣的高官,是可以接觸到中央的,很容易就會把火‘燒’到京城來。

所謂拔出蘿蔔帶出泥,不就是這麽回事麽。

再說的血淋淋一點,萬一最後暖閣裏的臣子也沾上了呢?

六十兩銀子都沒拿過的人,

說實話還是很少很少的。

到時候太子騎虎難下,這也不是謝遷願意看到的。

朱厚照承認,他其實理解的更深一層,“說到底,朝廷如果硬一點處理,朝政不穩,可能會有些不利。若是軟一些處理,朝政是穩了,但其結果還是苦一苦百姓。”

“殿下,朝政若是不穩,最後也還是會禍及百姓的。”劉健也不太贊成如此大辦浙江案,“不過……收受銀兩,搜刮民脂民膏也是一定要治罪的,微臣在想,可不可以不殺頭,哪怕是流放最後的影響也會少些。”

皇帝語重心長的對兒子說:“太子,朕知道你的心思。但治國也不要太急躁了。”

他這樣說,是因為心裏還有另外的考量,便是他的那些親戚們,這些年來,不斷有人向他告狀,說這個藩王、那個外戚索銀多少多少。

真要這麽定了,

到時候不是給自家人也給框進去了嗎?

朱厚照動了個歪心思,“兒臣不贊成流放!但若是父皇和各位閣老都覺得這樣有些冒險,兒臣也願意妥協一步。”

“你且說來。”皇帝擡擡頭。

“太祖時,國家剛剛經歷戰亂,大多數百姓都是剛剛放下兵器,因而當時劃了六十兩的斬首線。現如今,父皇和各位大臣勵精圖治十七年,國事漸漸有了起色,銀子也多了起來,若是父皇和各位大臣沒有意見,兒臣覺得可以重劃斬首線。”

劉、李、謝三人一愣,接著全都鎖眉沉思起來。

不得不說,還是太子有辦法。

朱厚照接著說道:“剛剛謝閣老擔心,如此辦浙江案會讓各地舉報之風驟起,到時候殺不殺這些官員反倒成了朝廷的負擔。可重劃這條斬首線便不一樣了,線之上的,殺頭,線之下的可以改為流放、降職,也可以記入官員档案用於考察此人日後是否適合升職、升多大的職,以及最輕的一種,退還貪汙款項。”

這個辦法不能解決貪汙。因為吏治一壞之後,什麽辦法都是可以改的。

但這個辦法可以解決目前的問題。

“臣以為,此法可以施行。”劉健稟告說。

之後李東陽、謝遷也都同意。

弘治皇帝再看向督察院左都禦史戴珊和禮部尚書張晟,他們兩位也都沒有意見。

至於劉大夏,他現在自己還一褲子屎呢。

其實這一條獲得同意,也不出朱厚照的意料。

國人都是喜歡中庸的,如果一開始堅持的是全都殺掉,那麽現在改一改太祖皇帝的成例也就是可以接受的了。

老實說,六十兩也確實太低了。

雖然六十兩對普通人是很多很多了。

但這年頭貧富差距大,百姓沒錢,當官的有錢啊,把斬首線劃在這裏,其實是不太好執行的。

而且能執行到底的,可能也就是開國皇帝那樣的威望。

另外,他們全都同意,也是因為這個改法的關鍵不在這裏。

這個關鍵在於重新劃的斬首線定在什麽地方。